费之雄拜师钱仲联
钱仲联收徒手书帖
前一阵友人先生送我一部《江苏对联集成》,对喜欢对联的我来说真是爱不释手。在我的朋友中使我想起了费之雄先生,费先生是著名书法家,于对联亦是斫轮老手。这部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费之雄是编委会成员。之雄的书法和对联堪称双璧,要说是书画同源,则可谓书联合流。
我于对联爱之然很少为之,因为这门艺术实在太难,要做出一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对子,除了需思路敏捷,还需具有深厚的学养。而费之雄先生则两者兼有之,他做的对联句子跟得上时代,既具古韵亦有今风,而且非常讲究声调,于平仄的追求简直到了"声不协调誓不休"的地步。他创作的一副描绘祖国壮丽江山、灿烂文化的《中华锦绣长联》 在"祖国颂"大赛中获特等奖。其上联曰:"岱宗日,洞庭月,珠峰冰川昆仑雪, 西湖柳,黄山松,巴黔飞瀑漓江水,滇湘石,巫峡云,琼崖蜃影,阿里林涛,更多佛窟皇陵,名园宝刹,秀色壮观誉五洲,当令吾平添胸中丘壑;"下联曰:" 仲尼经,屈原辞,孙子兵法司马史,逸少书,道玄画,李杜诗篇韩愈文,苏辛词,汉卿曲,显祖传奇,曹沾小说,尚有瑶琴玉磬,碑刻楹联,华章杰作耀千古, 试问谁再掀笔底波澜! "
有一年费之雄先生曾为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门神"配对联,很有意思:"出门毋钥锁;入梦更香甜"。当时这一套民俗门神年画对联张贴在千家万户的大门上为人们辟邪祈福,对此我印象颇深。
为了使自己的诗、联能登堂入室更上一层楼,费之雄先生也曾遍访名师,最后,他拜师于钱仲联先生。
说起来费、钱两家还是世交,尽管如此,钱仲联先生却从不轻言收学生。而费之雄拜师是缘起于一副祝寿联,1999年7月5日是钱老92岁生日,费之雄觉得写一副寿联是最好的祝贺,于是就拟成了联稿并经钱老润饰。然后用毛笔书就装裱好送到钱府。上联为:"儒之学,释之法,道之玄妙,造化为师,留得词章辉寿世;"下联是"诗也韵,史也实,文也精醇,乐育终老,更余著述可齐身!"下署:钱仲联师双鉴。费之雄敬撰并书。钱老看着,露出满意的神色,但是读到最后一行,顿时很不自在。问题出在"双鉴"二字上,之雄的原意是指撰的联,写的字均请老师鉴定指正。钱先生竟然有些烦躁起来,指着墙上钱夫人的遗像说:"她已过世,阴阳相隔,怎能同写在一起呢!"费之雄涨红了脸忙请钱老原谅。先生却把话题一转说:"应该用'两正'才是,但我看得出你的意思,不是存心来触我霉头的。既已裱好,也无法更改, 就挂在墙上吧!"费之雄当时的窘态是可想而知的。
2000年夏,费之雄终于按捺不住很久的愿望,对钱老直言,要拜先生为师。钱老指着墙上挂着的"双鉴"对联对费之雄说:"你上面不是已经写着老师了么!","这是对您的尊称,那是一厢情愿,您要认可我这个学生才好"。钱仲联先生本已不收学生。看在费老面上,之雄接着又说"您收我为学生,口说无凭,请赐个凭证吧!" 钱老觉得言之有理,不假思索,拿起笔在专用的花笺上一挥而就,并盖上印章,上面写着:"之雄仁棣,亡友新我先生之哲嗣第三人也,认余为师,余亦乐收门下。之雄能传家学,工书法,擅制联,别出心裁,自成一体,他日必能以此名家。庚辰夏九十三叟钱仲联"。费之雄遂恭恭敬敬地对钱老夫子三鞠躬,钱仲联先生也起身还费之雄三鞠躬,并说:"你也是我的书法老师!"之雄忙不迭称"岂敢,岂敢,老师请坐!"就是这样一个最为简单的拜师仪式,没介绍人,没证人,没收费,没请酒。夫子桃李满天下,而费之雄则成为了钱仲联先生的"关门"入室弟子。并留下了一张难得的师徒合影。
多年来费之雄已创作了二三百副对联,各地堂馆,景点入藏入刻也有百余。之雄作如是想:现今既然恩师在堂,想何不将历年所作请老师逐一过目,篦审一番岂非好事。钱老欣然为之一一点评,如光福司徒庙清奇古怪一联:"卧地撑天成四势; 撕身裂胆各千秋"。钱老把原来的"永"字改成了"各",并说用"永"意重复、太实结,"各"字舒坦些。之雄听后说,好比荤菜里再加油腻不如加些蔬菜来得入味。
再如孙武子一联:"祖述尊孙子;文邦出武经"。费之雄先生原来想以文武、祖孙相对成联,总觉不妥。钱老脱口"祖述"(尊崇和效法前人的学说或行为),经仲联先生一改,顿使联句升华。后来孙武子一联定稿为:"文邦出武经,造化乃双全此美;祖述尊孙子,篇章岂独善其军!"堪称名师高徒合作之佳构。
费之雄先生在书事之余孜孜于楹联对句,卓有成绩,虽不急于结集,然绣梓成籍是早晚之事。所以费之雄先生想借此机缘请老师先写篇序文,钱老一口应允。钱仲联先生对费之雄的对联艺术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近人作联,往往音节不齐,平仄不协,辞意不对,为雅人所不屑顾。费君之雄能传乃翁书法衣钵,则不但工书,又精制联。其制联又往往自创新意,特别是妙语双关,匪夷所思,其中含哲理,用典实,有美学观点。可以说是当今制联的专家。"
我与之雄先生相善逾五十载,亦师亦友。他是一个极富梦想的人,虽然年甫耄耋,却童心未泯,心耕笔织着人生之梦,我愿老友艺融梦中,美梦成真。(邱景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