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文化视点】书香农家 耕读传承

2020-04-21 阅读

书香农家 耕读传承

【文化视点】书香农家 耕读传承

榆中县冯湾村农家书屋内景 王莉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莉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启迪智慧,奠定文化。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在2004年以前,我国农村识字者家庭中有45%基本没有藏书。不包括学生的课本,农民人均拥有图书量仅为0.1册。

  从2005年第一家在甘肃建成,到如今全国已拥有近60万家的农家书屋,根本性地解决了历史上困扰我国农村读书看报难的问题。这项由国家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让亿万农民可以在自己家门口享受书刊带来的进步与温暖,润物细无声地培养着农民群众的阅读习惯和提高着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

  2006年,农家书屋工程被写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作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五项重大工程之一在全国全面推开。2012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宣布,农家书屋工程提前3年竣工,共建成农家书屋约60万家,覆盖了全国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全国累计投入资金近200亿元。全国共计配送图书9.4亿册、报刊5.4亿份,音像和电子出版物1.2亿张,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增长到1.13册。

  农家书屋发端于甘肃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能够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广,继而走向全国,甘肃省首开先河。

  地处西北的甘肃,干旱贫瘠,经济落后,为什么会花如此巨大的代价聚焦农民看书问题?为什么能够在服务“三农”上挥出如此大手笔?这样的疑问不止一次被人们提及。其实,这与甘肃人的文化情结及甘肃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

  甘肃省委宣传部农家书屋办公室主任刘晓文告诉记者:“‘农家书屋’的创意,是由原甘肃省新闻出版局的工作人员在一次下乡调研时萌发的。”

  2004年的一天,新闻出版局的同志来到天水市清水县调研。他们在去一户户人家走访时发现,有的人家没有一本书,甚至没有一片纸。走上一道山梁,遇到一群放学的孩子疯跑过来。他们拦住这些孩子,问能不能看看他们的书包。结果发现,几十个孩子的书包里除了课本,连一本《新华字典》都没有。孩子们笑着闹着远去,大家站在山梁上,心情沉重。为农民、为村里的孩子建一个免费读书场所的念头油然而生,且如此迫切。

  回程的路上,大家展开热烈讨论,建一个怎样的书屋?又以怎样的方式运行?回到兰州,讨论继续。在一间会议室里,大家为了给书屋起一个响亮的名称争论不下。有人提议叫“农民书社”,有人提议叫“小康书社”,还有人提议叫“农家书屋”……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农家书屋”这个名字既响亮又亲切,就是它了。

  在省上有关部门为农民读书问题千方百计想办法的同时,基层也在行动。

  地处河西走廊的临泽县,在还没有农家书屋工程之前,已自发开展了“农民书屋”的建设。从2001年起,临泽紧紧抓住河西走廊建设机遇,先后争取到了9个省级乡镇宣传文化站建设项目。到2005年底,全县7个乡镇全部建起了高标准的省级宣传文化站,总投入280多万元。全县新建高标准的标准示范村活动文化室(书库)24个,示范社文化大院(农民书屋)60个。全县7个乡镇宣传文化陇原书香平均藏书5722册,年平均接待读者2018人次,举办书画展览2次,举办各种文化活动12次以上。

  临泽县还安排专业人员深入村子,指导农民书屋的图书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进行规划布置,进行图书分类、编目、上架和流通。经过几年努力,全县村文化活动室和社文化大院成了当地农民群众读书求知的稳定阵地和中心课堂。

  自下而上的自发行动,与自上而下的支持力量拧成了一股绳,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农家书屋在甘肃,从萌芽到诞生,再到发展壮大,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从2005年率先在兰州、定西、天水等地试点,到2012年实现了全省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全省共建成各类书屋17200家。在建设过程中,国家及地方总投资4.4亿多元。自2014年开始,农家书屋工程由大规模建设转入出版物补充更新阶段,先后投入64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出版物补充。截至目前,全省农家书屋出版物保有量达到3000多万册,平均每个书屋有1700多册,农民群众人均2.09册,全省农家书屋平均年借阅登记量在120册次左右,年总借阅登记量超过200万册次。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