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开元寺:“海丝”遗迹见证中外文化友好交流历史
千古开元寺:“海丝”遗迹见证中外文化友好交流历史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2014年08月19日11:02

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狮身人面像浮雕。(人民网 薛婧 摄)

人民网泉州8月18日电 (陈苑)“泉州有着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开元寺里的这一对16角形石柱就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对开元寺有着多年研究的老人黄玉山在采访中谈到。8月17日上午,人民网海上丝绸之路国内线报道团队来到了泉州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开元寺,寻找“海丝”遗迹,领略泉州中外文化交流之美。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内,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创建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元末寺焚毁,明洪武年间重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寺中珍贵的文物古迹众多,有大雄宝殿、甘露戒坛、镇国塔、仁寿塔等。
“开元寺里的这座大雄宝殿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殿’。”黄玉山向记者介绍了开元寺大雄宝殿的特色,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72幅狮身人面像浮雕,表情动作各不相同,它们在佛教中被称为“大雄”,“寓意是,有人的头脑和狮子的勇猛,才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36幅狮身人面像浮雕代表‘解脱’,而72幅则代表了‘正果’。”记者发现,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外悬挂的牌匾上写着“桑莲法界”四个大字,与平时所见的大雄宝殿有所不同,对此,黄玉山解释说,“有‘大雄’的殿就是‘大雄宝殿’,自然不用再挂‘大雄宝殿’的牌匾。”
大雄宝殿内的“飞天乐伎”也是开元寺的一大特色。“飞天”是一种栖息在喜马拉雅山巅的神鸟,印度佛教称为“妙声之鸟”和“香音女神”,后被附会为印度王宫的嫔妃和歌女。再后来被描绘成人首鸟声的神物。“飞天”的雕绘艺术随着印度佛教传入我国,开元寺的飞天群受印度腾云驾雾的女神和希腊背负双翼的天使以及我国的敦煌壁画“飞天”的影响,工匠们通过富有音韵律感的流畅线条和带有装饰美的浓烈色彩,把飞天雕刻得姿态逼真,神情自若。她们振翅凌空,头顶拱梁,如同正在翩翩起舞。这24尊的飞天象征24个节气,她们的翅膀也各有不同:12尊飞天长着大鹏鸟的翅膀,大鹏负日而升腾,象征着白天;她们手捧文房四宝;12尊略小的飞天长着蝙蝠的翅膀,象征着黑夜,她们手持南音的乐器。这24尊飞天体态阿娜多姿,她们身穿短衣,项挂璎珞,臂带金钏,面如满月,唇似樱桃;斗拱单一的朱红色衬托着彩绘的人物,让人感到这24个妙龄少女是那么仪态万千。从建筑的角度看,飞天可以取代斗拱,他们成双成对,隔梁相望,头上顶着的不仅是一顶美丽的花冠,还承载整个紫云大殿屋顶的重量。这样一来,不但减短了横梁的跨度,而且起了支撑减力的作用,是古建筑艺术中力学与美学的统一。
大雄宝殿殿后廊檐间有一对16角形石柱,同时雕刻着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中国传统花草图案,共24幅,引起中外学者极大的兴趣。据黄玉山介绍,这一对石柱与大雄宝殿殿前的72幅狮身人面像浮雕一样,都是修殿时从泉州另一处已毁的元代印度教寺庙中移来的,每个石刻图案都讲述着有关印度婆罗门教的故事,它们是中印宗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注:
“庄严国土, 利乐有情”,是一句佛语,出自《本生心地观经》,这句话是中国佛教徒的行为准则,也可以说是基本教义。
“庄严国土”是佛教的一重要理念。此处的“庄严”乃“装饰”的意思,是佛家对表相事物,或心理行为的道德意义的修饰与加强;这里的“国土”(又称净土、净域等)有多重含义,既指佛国净土,又有自心净土与他方净土两义,佛教认为,自心净土与他方净土非一非二;又指人间国土,佛教力图通过教化使之转化成为(庄严成为)佛国净土(人间净土)。创造人间净土、回归自心净土是根本目的。人人的自心清净了,整个世界就会无限美好;“利乐有情”则是使众生获得利益和安乐。

(责编:高凌、施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