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走出剧场,探索城市艺术表演新空间

2020-07-18 阅读

  “过去剧场是演艺中心,现在更多的城市场景正在成为新的艺术表演空间。”在昨天举办的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亚洲演艺对话论坛上,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CEO谭光雪的一席话,引发论坛嘉宾的共鸣。

  如何提高艺术普及推广的效果,如何让接触艺术的门槛降下来,成为论坛上交流最多的话题。而让艺术以更多元更复合式的“消费场景”进入人们的生活,正在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实践,城市中“移步换景”的艺术呈现或许将更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城市成为艺术表演的背景,户外演出“有戏”

  既有剧场演出,也有融入生活场景的艺术体验,拓展城市艺术空间已经成为当下许多亚洲国家艺术普及不约而同选择的路径。

  “我们尝试把尽可能多的公共空间都变成艺术空间,你不需要买票进入剧场,就能够获得艺术体验。”谭光雪在艺术节论坛上分享了过去15年间,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突破场馆限制的一些做法。“当你坐火车、坐地铁,走过地道来到我们的音乐厅的过程中,一路上你都能看到艺术——在地铁大厅里、在剧院大堂里,每天都有免费的音乐表演。周六、周日,在滨水区域室外剧场,还有免费的演出。”谭光雪介绍,在新加坡越来越多的艺术场馆负责人,已经开始尝试把日常的生活空间打造成艺术消费场景,他们称其为“呼吸中都能体现出艺术”的融合模式,就是要让艺术悄然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这样的改变并非剧场或者艺术家的一厢情愿。谭光雪注意到一个趋势:年轻人更乐于走进剧院的同时,他们对在户外场所看似“临时起意”的演艺形式也很感兴趣。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既需要为看一场“秀”而专门盛装打扮的仪式感,也需要随时随地就能看演出的惬意。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马来西亚玉林艺穗节总监乔·西迪克。西迪克所在的乔治城只有30万人口,十年前当他刚开始做艺术节时,整个城市唯一的剧场只有一个音乐厅。条件所限,艺术节不得不在城市的许多地方设置表演艺术作品的场所,没想到无奈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从全球各地引进了很多规模比较小的演出,强调开放式的艺术体验,仅收取很便宜的门票钱,让路过的游客或者居民都能够露天享受艺术。”西迪克认为,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在十年前可能是他们的短板,但现在变成了优势,借助城市优美的建筑物,移步换景的演出形式大受欢迎,整个城市充当了艺术表演的背景,“有些人羞于走进艺术场所,担心艺术‘太高级’自己看不懂,但在乔治城,没有这样的问题,艺术就在你行走的路上。”

  演出带动商圈消费增加20%,户外演出“不亏”

  户外演出没有围墙,大多不收取门票,如何平衡盈利,如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也是论坛嘉宾讨论的热点。

  谭光雪说,在新加坡,剧场和政府合作来实现收支平衡,而资金如何运用,需要看节目内容。“比如,一场海外引进的芭蕾舞表演,我们就不会动用赞助,因为喜爱芭蕾舞的成熟观众群体买得起票;但如果想吸引学生去看芭蕾,我们就会想办法找赞助商来出学生票这部分资金。”

  许多户外演出也采取这样的模式,通过企业和机构的赞助来实现收支平衡。

  除了资金投入,演出内容也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许多艺术机构每年都开放一定量的免费演出平台,提供给新兴的艺术家。对于年轻的艺术家来说,这是他们职业历程的第一步,而对于观众来说,这样的演出往往也会带来惊喜。

  韩国艺术经营支援中心演出事业总部部长金甡娥说,在首尔,很多“艺术剧场”就坐落在商圈中,这样的演出就算不赚钱甚至亏损,却能拉动商圈的整体消费。“测算下来有演出的时候,销售额能提升20%,艺术和商业可以形成互惠互利的消费机制。”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