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推动基础教育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现实途径。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推进,如何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化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大有可为
1.信息化是破解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瓶颈的重要手段。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教育均衡的根本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公共教育资源的均衡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离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和公平还有差距。尤其是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农村教学点等,已成为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短板和瓶颈。比如农村教学点,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水平不高、优秀师资进不去留不下等问题普遍存在且不易解决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难以实现;农村学校、边远学校难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而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不但可以通过信息化的网络和数据库共享基础教育的优质信息资源;更可以通过实时通讯手段进行网络支教,实现优质教师人力资源的跨区域共享,从而解决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师资问题。可见,基础教育信息化可以破解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短期瓶颈。
2.信息化是提升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主要支撑。资源、教师和学习者是教育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教育质量的提升主要依赖于这三个要素各自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而信息化的介入,可以有效促进这三个要素的全面发展。其一,信息化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并依托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便捷高效地扩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区域内的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提供资源保障。其二,信息化也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便利条件,可以为区域内教师提供网上培训、视频课堂、互动观摩等跨区域的支教和研讨活动,让本域教师能够零距离接触先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从而为区域内的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人力保障。其三,信息化能使学生学习突破学校围墙,扩展其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学习者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学习转变,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现实成为可能,学习结果更加可期,学习过程更为有效。可见,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基础教育发展质量的主要支撑。
3.信息化是促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引擎。教育综合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办学体制、教育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变革,教育信息化是促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引擎。其一,信息化可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信息技术进入基础教育,能推动教学过程的改革,使教学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支持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提高其高阶思维能力,形成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提供信息技术提供支撑,同时也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新的方向。其二,信息化可以促进办学体制的变革,信息技术可以创造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基础教育中的学习主体可以由在校学习向离校学习扩展,能促进教育的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打通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之间沟通渠道,推动教育的跨区域融合和变革。其三,信息化可以促进教育管理的变革,通过构建基础教育的教学、管理以及科研等信息化监管系统,实时采集各基础教育观测点的数据,并根据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数据分析,生成区域发展指标动态图谱,直观反映该教育观测点的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实现扁平化管理,使教育管理决策更加科学精准。
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类似,我国教育体系支出以公共财政支出为主,教育机构是数字教育内容和服务的主要购买方,也是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的主要应用领域和需求发源地。这意味着数字教育产业市场中数字内容提供商、平台提供商和技术服务商要发展、乃至从中受益,必须依赖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作为产品服务的对象;另一角度而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会对数字教育产业和市场提出新的需求,推动数字教育产业的发展,成为数字教育产业的重要推手。
二、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
2013年,由华中师范大学牵头,湖北省政府研究室、湖北省教育厅、湖北大学、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参与组建了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尝试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网络观测,实时了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为教育均衡决策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构建数字学校进行网络支教,为薄弱学校或教学点提供优质师资;通过同步互动课堂让农村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通过网络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为薄弱地区提供教学资源,促进区域学校合作,推动教育均衡。
为了探究这些尝试,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先后在湖北省咸宁市的咸安区、崇阳县,恩施市的来凤三个县域建立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建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网络观测体系,提供决策支持。为有效监测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协同创新中心组织人员设计研发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网络观测平台,并在全省建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化观测点,形成完善的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网络观测体系。观察服务平台基于云计算技术架构,并尝试建立了部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化观测点。观察服务平台通过网络对各观测点进行远程监控,实时采集相关指标数据。平台可以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生成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标动态图谱,以可视化的形式反映区域内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状况,为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企业等及时了解现状,进行决策提供支持。
2.构建“虚实结合”的数字学校,解决教学点开不齐课的问题。为了解决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在实体学校建制不变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将一所中心学校与一到两个教学点连接起来,以同步互动课堂的方式分享中心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数字化信息资源,使教学点能系统的、有组织的开设不具备师资的课程,如英语、音乐、美术等。同时,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共享中心学校高水平的教学服务,为教学点开好课。这种在中心学校与教学点间共享优质资源、进行异地教学和网络教研的虚实结合的学校组织方式我们称之为数字学校。为了检验同步互动课堂的效果和数字学校的运行效果,我们在教育信息化实验区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在,我们正在咸安教育信息化实验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
4.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本地特色资源,完善学科资源建设。为了有效推动学科资源建设,我们以学科为“抓手”,实施教师信息空间创建活动。结合教师个人信息空间建设,通过搜集网络免费教学资源、购买公司数字教学资源、自行开发等方式汇聚学科教育资源。同时依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结合学科教学需要,在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开展“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一校一门课” 、“优课优资源”资源创建活动。让教师根据日常教学需要创造、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并通过教师信息空间共享数字教育资源,基本实现了“课课有资源,人人用资源”信息化教学新局面。
6.创新体制机制,确保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投资巨大,对决策的科学性要求也非常高。为此,建立了政府、师范院校、企业和运营商多方协作,各负其责的协同机制。为了更好的服务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建设,推进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变革,推动教研均衡发展,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了决策指导团队、学科教授指导团队、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与提升研究生服务团队。按照杜占元副部长“把论文写在课堂上”的指示,各团队队员均下到基础教育实践一线,开展研究与指导工作。其中,决策指导团队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决策等提供智力支持;学科教授指导团队为中小学一线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技能培训与提升研究生服务团队则为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和教师日常教学提供技术帮助和指导,帮助教师克服技术困难,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同时,为解决资金问题,吸引企业资金参与建设,保障后期运行维护。
信息化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渗透的过程,当前正处于初级应用阶段,我们只是跨出了第一步,还需要更多的兄弟院校携手参与,共同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