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陕西探索“柔性治水”新思路

2016-05-03 阅读

  近年来,陕西从养护河流、恢复涝池、建设海绵城市等多举措入手,水网相连、水系相通、水脉相承的柔性治水之道在陕西快速推进。

  “善治秦者先治水”。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正如水利专家钱正英所指出的,挤占农业水、超采地下水、牺牲生态水带来的灌区面积缩小、地面下沉、河流下游干枯是原先陕西刚性治水的直接表现。

  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说,十八大以来,中央围绕系统治水提出了一系列基本方略。为了实现治水思路由“非此即彼的刚性”向“灵活系统的柔性”转变,陕西近几年探索落实综合、整体、协同的治水理念,从防洪与抗旱相割裂、人力工程与自然修复相分离的片面式“刚性治水”,向综合统筹的“柔性治水”转变,初步实现了聚水、引水、泄洪、蓄洪、抗旱相统一。

  千里绿廊还“母亲河”生机

  渭河是黄河最大支流,陕西境内长512公里,被誉为陕西的“母亲河”。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渭河上游水量急剧减少、中游水质污染加剧、下游河段行洪不畅、洪水灾害频繁发生。

  2011年2月,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开工,按照人水和谐、柔性治水的理念,渭河综合整治在实施堤顶硬化、滩区绿化、水面景观和生态公园建设中,融入亲水观点,建成了宝鸡市百里画廊、秦汉新城景观带等工程。“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的盛景在陕西再次出现。

  记者最近沿渭河一路采访看到,在渭河岐山段芦苇生态景观长廊,河面波光荡漾、河内鱼禽嬉戏、沿岸芦苇婆娑;在渭河渭南市临渭区段,河堤外成片的湿地已初具规模,成片的景观林在渭河沿岸星罗棋布。陕西省水利厅副巡视员马景国说,渭南的退耕还河还湿地面积已达1.8万亩。

  “渭河河道及周边景观,已经成为一条清洁的水道、绿色的长廊、漫步的公路和亲水的休闲带。”马景国说。

  陕西在2012年还提出了渭河“三年变清”的目标,3年间渭河沿岸传统的造纸、印染等高污染企业相继被淘汰关闭,工业污染负荷大幅减少。渭河干流水质综合评价由2011年的重度污染、2013年的中度污染变为2014年第四季度的轻度污染。

  在地处渭河入黄口的潼关,自认“一辈子离不开水”的渔民王铁旦,却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因渭河水质污染严重被迫放弃捕鱼。随着渭河水质不断变好,他不仅重操旧业,还开办了全村第一家渔家乐“铁旦渔家乐”。

  在陕西华阴,由于支流入渭不畅,“有雨必有汛、有汛必成灾”曾是汛期常景。但记者最近在华阴市华山镇高家村采访时看到,按照“由单纯排水防洪、引水抗旱,向蓄滞泄洪兼顾、丰枯相济转变,实现聚水、引水、泄洪、蓄滞洪和抗旱相统一”的治水思路,当地“就地取材”,扩地、深挖留下了2010年7月造成渭河支流罗敷河决口的洪水,修建了宽阔的蓄滞洪区,建起了湖心岛及景观凉亭。村民张战稳说,现在当地的气候比以往湿润了许多,“变洪水为资源、变水害为水利的蓄滞洪区,让我们在汛期时心也稳了下来。现在大家在自家屋里搞起了农家乐,湖心岛就是最好的亲水场所。”

  娄勤俭说,大规模退耕还林以及遏制秦岭北麓生态破坏,为关中地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创造了条件。为了“聚集水、留住水、用好水”,陕西规划关中水系,加快建设渭河下游蓄滞洪区、沣河斗门水库、渭南卤阳湖、涝河渼陂湖等工程,让湿地相连、水系畅通,逐步偿还千年历史生态欠账,恢复了渭河流域生机。

  目前,陕西省内南水北调——引汉(江)济渭(河)工程正在建设,预计四年后,从秦岭以南往秦岭以北实现调水,将大大改善流域生态。陕西省引汉(江)济渭(河)办公室总工程师张克强说,水系是一个生命体,只有畅通循环才有活力。陕西围绕“关中留水、陕南防水、陕北引水”系统规划建设全省水系,随着渭河、汉江、延河流域进一步治理保护,水网相连、水系相通、水脉相承的格局正逐步显现。“引汉济渭是打开关中水资源瓶颈的‘钥匙’工程,与渭河水资源调度管理措施、其他节水措施配合实施后,将可归还部分被挤占的农业灌溉用水,大大提高渭河中下游河道水体的纳污能力,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

1

2

3

下一页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