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食堂-花生与其他
2016年05月15日 04:10 中国时报
周志文
点阅400
我要评比
2/10
因为花生,我想起小时一些与吃有关的事,食材都极平凡,有时甚至低贱,当时没人会注意的,但过了之后,就再也见不太到了,成了记忆中珍贵的东西。
朋友送我一包花生,閒时打来吃。发现又是一包「黑金钢」,外壳与一般花生无异,只是包花生仁的皮是黑色的,吃当然很好吃,但我与内人都惊讶,现在吃的都是黑皮的黑金钢了,以前那种红皮,或者不是那么红,而是泛着一种接近肉色的那种土花生到哪儿去了?
还有一种澎湖特產的花生,颗粒要比一般的花生大,皮上有红白相间的斑纹,特别油,有特殊的风味,现在好像也不容易看到了。我特别怀念以往吃的一种颗粒很小的花生,肉质细腻坚实,极有嚼劲,不论油炒或不用油炒,都是磨牙的好工具。以前台湾乡下小店还卖一种去壳花生,掺着海盐用砂炒的,放在大型玻璃瓶里,可以秤两的买,买时问你要多少,伙计便将一小张报纸折成三角容器,把花生放在里面,有时也随便扯下电话簿的一页做包装工具,买卖双方都不在意,表示花生是一种价廉的食物,无须慎重包装。
饱满浑圆 入口即化
当然那些红皮花生还是有的,譬如市面卖的一种玻璃瓶装的花生麵筋,里面的花生就是红皮的,我有一次在超市,也看到有特别标注本土的红皮花生在卖,可见原生的并未消失,只是多数被后起之秀黑金钢取代了。就像泰国芭乐上市之后,台湾原產的小芭乐就不见了,有时在乡下还是看得到,还保持着一些原始风味,但寒酸的长相确实不如泰国芭乐好看,市场终被后者取代。
因为花生,我想起小时一些与吃有关的事,食材都极平凡,有时甚至低贱,当时没人会注意的,但过了之后,就再也见不太到了,成了记忆中珍贵的东西。乡下河川旁的沙地,因为贫瘠,多用来栽种花生,因为花生不太「吃田」(无须太多养分),所以產量很多,就算穷人也吃得起。记得少年时住在宜兰乡下,有一人称书记官的退伍老兵,无依无靠的刻苦生活,独居在我们村子的角落,过农历新年时,市场肉铺子生意好,他收集了一些人不要的猪大骨,回来用瓦锅炖熬,作配料的总是花生或黄豆。有一天他选了个没缺口的碗盛给我,那饱满浑圆的花生,吸足了骨头里的髓汁,一放进口中就化了,泛着无比的香甜,说多好吃就有多好吃。才知道我们对世界的供需无须多虑,大地育养人类,确实有暖老安贫之具,而富贵人面对万钱珍馐,也有停杯投筋的时候。
书记官有时也用黄豆来炖大骨,台湾不產黄豆,我少年时到处可见黄豆,因为这是美援物质的一种,常免费供应,但终不如所炖花生的好吃,可能是花生的油脂更多,肉质更细腻。
金石齐鸣 乒乓作响
书记官还会结网捕鱼,当时小溪中有捕不完的鱼,最多一种是俗名叫溪哥仔的小鱼,台语叫成Kego-a,最长长不过巴掌,也有鲫鱼,但鲫鱼不如溪哥仔多,还有虾与螃蟹,拿一个特殊的三角网子去捞,要多少就有多少。四周稻田边的水沟中,有很多泥鰍,有时运气好,可以抓到鱔鱼,有一种鳃口与肚子泛金光的名叫黄鱔,嘴巴两边的触鬚特别长,据说非常补,坐月子的女人吃了,可以发奶,拿到菜场可以卖好价钱,所以捉到了黄鱔,多舍不得吃。泥鰍与鱔鱼都躲在泥中,抓着了不能马上吃,必须放在清水中一两天,让牠把肚子里的泥沙吐光了才吃,鱔鱼的肉很细,也补身,泥鰍因为太多了不值钱,当时人多把牠沾着麵粉在油里炸着吃。
田里还有田螺,台语把牠叫作「產雷」,写成汉字其实就是田螺两字。田螺也得在清水养一段时候,让牠把肚里的脏东西吐光才吃,炒前得用剪刀把螺丝的尖角剪断,据说这样才能「入味」,还有吃的时候,才方便从开口的地方把螺肉吸出来。炒田螺作兴用大料猛火爆炒,所谓大料是在作料中加了很多葱蒜老姜与辣椒,有时还得加半碗米酒,因为有酒精,炒锅上常会引起一阵大火,锅上锅下,一片通红,再加上田螺的壳是硬的,丢到锅里跟炒石子一样,炒时金石齐鸣,乒乓作响,场面热闹又好看,据说是下酒的好菜。溪中另外还產一种很小的蚌壳,那种蚌壳台语叫牠La-a,用来汆汤有清肝明目的效果,也可以像炒田螺般的大火热炒,但蚌壳太小,里面的肉一点点,不值得为牠大费力气。小学生下课常可到小溪中「摸」蚌壳,用来增添餐桌的一些野味,家人多不阻止,因为溪水清浅,不易发生意外。台语有「摸La-a兼洗裤」的话,说在溪里摸蚌壳时可以顺道清洗裤子,意指只做一事却多方受益,这话很乡土,也很生动。
生长快速 营养均衡
台湾多高山,所形成的河川多十分短促,每逢雨季或颱风来袭,河水一定泛滥,因此岛上的河流河床都十分宽广,枯水期仅留有一小水道,而宽广的河床布满了上流冲下的沙石,农人稍加开垦,也可在上面种些东西。种得最多的是花生与蕃薯,有些地方也可以种西瓜,西瓜必须种在沙土上,对天气要求比较严格,它比较喜欢阳光,阴雨不宜,所以西瓜多產于南部,而花生与蕃薯就不讲究这些了,再加上它们可吃的都埋在沙土之中,有没有太热的阳光都无所谓,由于「贱」,被大水淹没或冲走了,也不觉太可惜,因此台湾到处见得到这种食物。
要说起蕃薯,它比花生应该更「贱」了。花生比它还懂得选择土地,花生只能生长在沙土中,或含沙量较多的土里,黏土就不太适合它,而蕃薯就不一样了,它可在沙地,也可在黏性高的土壤中生长,土地不肥没关系,要是肥沃呢,也很欢迎,它可长得更快更好,但好的田地,农人多用来种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很少用来栽种它的。
蕃薯不只是生长快速而已,其实它有许多好处,是别的植物很难赶得上的。首先是它的淀粉含量高,营养价值均衡,很适宜做一般人类的主食。一个小碗大小的蕃薯,產生的热量抵得过一碗饭,但要考虑一碗饭得装成百上千的米粒。
多食蕃薯 其毒自解
生產稻米要选择土地,又要有适合的水源,不像蕃薯任何地都能种,种蕃薯一点都不费事,只要将它的茎之埋入地下,不一会儿就结实累累了,收成跟稻米一样重的蕃薯,时间只要稻米的三分之一或者不到。种蕃薯不像稻麦,几乎无须施用肥料与农药,而稻麦之类,只头上一点点结实可吃,蕃薯则是「全身」上下无一不可食,叶与茎也都可成为佳肴。另外更有一点,是蕃薯茎叶所分泌的汁液有解毒的成分,可以作解毒剂使用,以前农人在喷洒农药时偶尔不慎中毒了,便将蕃薯藤切碎置于水中,以水浸泡沐浴,其毒自解,多食蕃薯,也可将体内毒素中和排出,这是传统老农的话。
它们生长力太强,落地生根之后,便也「赖」着不走了,当我们熟悉之后,便以为是土產,对它產生感情固可,对其他发生排他的情绪,其实是不该的。
蕃薯虽有这么多好处,但因生长便利,一直无法进入高贵市场。以前一般农人,多将蕃薯掺在米饭中吃,或者将之做为饲料,用以养猪,经济转好了之后,更有点视之为敝屣,很少再眷顾它了。我对此味,十分流连,冬日台湾街头,总有一些烤蕃薯摊贩,所售烤蕃薯,不只香,吃时又暖又甜,周身舒畅。我有一段时候常患嘴角发炎的毛病,医生建议食蕃薯试试,我遵医嘱,将切成块状的蕃薯铺在电锅的饭上,蒸熟了与白饭一起吃,没多久就痊癒了,原因是蕃薯含有大量维他命B,也有红萝卜素,可以补平日精致食物之不足,对发炎特别有益。
蕃薯是一种极好的农作物,但因为太过「乡土气」,而被打入冷宫,其实在麦当劳卖得火红的炸薯条(大陆叫做土豆条),便是用跟蕃薯同性质的马铃薯做的(英文把两种东西都叫成potato),马铃薯论风味比蕃薯还差一截呢,但一土一洋,形成的价值观就不同了。说起土与洋,还有一种变异很大的水果,就是「百香果」,这种水果之称百香果,是从英文Passion一字翻译过来的,市面颗粒大又多汁的百香果,价格昂贵,是穷人家不太吃得起的。但这种水果在我小时乡下多得很,不过我们不叫它百香果,而叫它「蕃仔木瓜」,我想是因为费力剥开紫红色的厚皮,里面是一颗颗像木瓜种子的颗粒,把颗粒咬碎,有一点石榴的滋味,酸多于甜,但汁液不如石榴多,几乎都是渣子。蕃仔木瓜大多野生,果皮坑坑疤疤的,很少长得浑圆饱满,没有卖相可言,想不到风水轮流转,才过几十年,换了个响噹噹的名字,这种水果竟风行起来,当然也经过农业改良,让它便得比较好看又吃了。
台语叫花生为土豆,跟大陆北方人叫马铃署同名,大约是因为它生长在泥土里面,称它做土中之豆并无不宜。与蕃薯一样,都把可吃的埋在地下,与土地结缘最深,再加上价格低廉,普罗大眾都吃得起,这些年来常被人用来当作本土的象徵,动不动拿它出来以与「外来」的东西对抗,让这些无辜的材料,充满着人为的意识形态,想起来也好笑。老实说是我们是曲解了,不论「土豆」与蕃薯都不是土產,而是货真价实的外来品种。
说起花生,大约在明末才从国外传进中国,《红楼梦》记录各项食物往往鉅细靡遗,却独缺花生,可见在曹雪芹的时代,吃花生还未流行,至少大观园中还见不到它。另外蕃薯与蕃仔木瓜光看带一蕃字,就知道都是外来的东西,然而它们生长力太强,落地生根之后,便也「赖」着不走了,当我们熟悉之后,便以为是土產,对它產生感情固可,对其他发生排他的情绪,其实是不该的。
还有小溪里的溪哥仔与鲫鱼,田间的田螺与泥鰍,是否真是「土產」也不好说。界定土產或外来,得确定要看从哪个年代算起。五万年前地球正逢冰河期,海平面低过目前一百公尺,当时台湾大陆连在一起(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大约四五十公尺),交换物种或物种延伸,根本是常态。不只与大陆,冰河期的台湾还跟南方的菲律宾还有更远的印尼岛屿相连,有考古学者指出,台湾的原住民是自「南岛」迁来的呢,他们的语言与那些南方岛屿的语言(最远到纽西兰),至今仍有相通之处,学者称之为「南岛语系」。地球不大,又多变化,其实好像很难断定谁是本土谁是外来的,在这问题上费尽力气,总有些白搭,更无须为这类事挑动民族情绪,不如定下心来,好好品嚐这些食物的美味吧。
(中国时报)
校正编辑:宋亚真
关键字:周日食堂
点阅400
我要评比
2/10
下一则:给母亲的一封信-30年后,懂得
相关新闻
周志文
订阅《旺来报》新闻
客观才是公正 理性才是正道
中时电子报【读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