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解读权威人士访谈:信贷高增或踩刹车

2016-05-18 阅读

解读权威人士访谈:信贷高增或踩刹车

  继去年5月20日、今年1月4日后,5月9日的《人民日报》再次刊登了权威人士专访——《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时隔4个月后,权威人士再次现身,并在文中七处谈到“货币政策”,而“去杠杆”和汇市也成为高频关键词。

  【相关阅读】权威人士:让股市、汇市、楼市回归各自定位

  从过往两次权威人士的访谈来看,都传递出了中央对于经济政策的重要信号。此次,权威人士提出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权威人士明确货币政策仍以“稳健”为主,“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提出保持汇率基本稳定,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有弹性的汇率运行机制。

  反对加杠杆硬推经济

  权威人士谈道:“树不能长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带来高风险,控制不好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不能也没必要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等乱象,切实规范市场秩序。”

  “中国经济杠杆率的迅速上升已是有目共睹,经济增长对信贷的过度依赖,已经带来债务问题的不断恶化。”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这意味着一季度信贷狂奔的局面已经引起了决策层的注意,可能很快就会出现对信贷投放“踩刹车”的动作。

  此前,业内有观点认为,房地产去库存和去杠杆存在一定矛盾。对此,权威人士也有表态:“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向本报记者解释,之前谈的是“转杠杆”,通过房地产去库存来拉动家庭部门加杠杆以对冲企业部门去杠杆的负面冲击。但由于这一轮房地产加杠杆过于迅猛而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风险和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因而随着政策重心逐步转向财政,形成“紧信用+货币和财政双宽”的政策组合,从而在实际层面对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大类资产形成去杠杆的效应。

  货币政策仍以“稳健”为主

  2016年一季度经济迎来“开门红”,其背后是银行信贷的放量投入。近日,央行公布金融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61万亿元,同比多增9301亿元,同时超过2009年一季度的4.59万亿元,创下历史纪录。

  一季度信贷创历史新高后,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不时传来。又有市场观点认为央行短期利率工具不能替代全面降准降息。

  对于货币政策,权威人士明确表示:“要彻底抛弃试图通过宽松货币加码来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权威人士文中多处强调货币政策仍以“稳健”为主,注重把握重点、节奏、力度。

  刘东亮解释称,权威人士特别提到不搞大水漫灌、不搞强刺激,并要抛弃宽松货币拉动增长的幻想,近期央行货币政策的持稳态度与此基本保持一致。权威人士的观点,可以被认为是今后货币政策将趋于稳健,即经济只要不再次出现超预期恶化,货币政策更有可能在目前基础上进行微调而非大规模放松,未来降准次数进一步减少。

  章俊则表示,从新增贷款、M2增速等各项指标来看,一季度货币政策偏宽松,在帮助实体经济企稳的同时也推动了流动性在大类资产间(特别是房地产)的激荡。二、三季度货币政策会回归稳健立场,政府更多地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接棒稳增长,以期增强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章俊同时提醒,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和推进依然需要货币政策来配合,因此未来货币政策在回归稳健的过程中不会明显收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更多地表现为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实际上,央行也透露出与财政政策配合的迹象。近日,央行宣布从5月起,央行每月月初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发放上月特定投向贷款对应的抵押补充贷款(PSL)。4月末,抵押补充贷款余额为13911.89亿元。

  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双向浮动有弹性

  权威人士明确了汇市的政策取向,即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汇市要立足于提高货币政策自主性、发挥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在保持汇率基本稳定的同时,逐步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双向浮动、有弹性的汇率运行机制。”

  实际上,在《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新设专栏解释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根据这一机制,每日中间价的设定既参考上一日收盘价,也会考虑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变动。相比去年“8·11”新汇改后中间价完全跟踪上一日收盘价的方式,新机制增强了人民银行对汇率中间价的影响力,有利于过滤汇率波动中的噪音,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刘东亮解释道:“汇市要立足于提高货币政策自主性、发挥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这个表态已经很清晰了——就是没有必要让货币政策被汇率牵着鼻子走,应该在市场供求的基础上让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这意味着无论贬值压力还是升值压力,只要是符合市场规律的,都可以释放出来,没必要硬扛。

  章俊称,随着美联储再次启动加息的时间点往后推,为央行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时间窗口。鉴于央行在上周末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再次详细阐述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内,央行会通过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的波动来实践新机制,并推动市场形成正向预期。

  【相关阅读】

  经济稳的基础仍靠投资拉动 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

  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固有矛盾的核心在于老的经济发展动力减弱,新的动力不足。

  强刺激必然制造房地产泡沫 应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

  房地产要去高杠杆,清理首付贷是情理之中的事。不仅如此,非限购城市、二套房以上的贷款利率、贷款成数等,都有可能会受到严格限制,“月供不得超出家庭月收入的一半”这个原则会更加强化,投机行为将被阻截。

  • [A股买涨买跌皆可盈利]
  • 相关新闻

    更多> 要闻

    更多> 热点扫描

    更多> 本网快讯

    更多> 金融

  •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