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第四部分 国际篇(八)

2020-04-14 阅读

  (二)现代产业园区案例


  1、中国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


  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位于新竹市东南侧,是台湾发展高科技工业的"苗圃"、产业发展的支柱。园区成立至今约有380家高科技厂商进驻,10万人在园区工作,主要产业包括半导体业、电脑业、通讯业、光电业、精密机械产业与生物技术产业,是全球半导体制造业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新竹科学工业园的开发与建设,成功推动了台湾的产业转型,培养了一批在国际高科技产业领域颇负盛名的台湾公司,使台湾在当今世界的高科技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新竹科学工业园位于新竹市区东南,距离台北市约70千米,纵横台湾南北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从旁穿过,北可上台北、基隆,南可下台中、台南和高雄,至桃园国际机场乘车也只需40分钟,交通十分便利。园区西侧邻近台湾著名学府,附近还有重要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中心--工业技术研究院和精密仪器发展中心、天然气研究所,以及中华理工学院等数十所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是台湾主要的科研和教育中心。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

第四部分 国际篇(八)


  资料来源:华夏经纬网。


  (1)发展历程


  新竹科学工业园成立于1980年。在其之前,台湾基本没有高科技产业,甚至连普通的电子表都不能生产。而在传统产业方面,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外来投资也相对不多。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台湾工业面临着能源危机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等严峻问题,岛内经济疲软,失业率居高不下。与此同时,在邻近的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电子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却已悄悄起步。在这种背景下,台湾当局决定发展高科技产业,以此推动台湾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建区之前,台湾通过比较美国硅谷、马萨诸塞州18国道和日本筑波等三个高技术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最终选定硅谷模式。在地点选择上,为了得到学校和研究机构的配合,新竹成了最好的候选地,因为这里有以产业研发为主要课题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两所著名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


  新竹科学工业园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从筹划建园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止,政府起主导作用,只有少数企业或科研机构进驻园区。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颁布一系列优惠政策,设立"单一窗口"行政服务体系,着力创造一个"优惠、便利"的"高科技企业特区"。截至1985年,园区共完成3.77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建造了一大批标准厂房、员工住宅、实验中学、大型公园和绿地等设施。


  高科技产品标准化生产主导阶段。


  80年代中期到1990年前后,民间资本开始大量涌入园区,企业数量增长迅速,但企业活动主要以高科技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主。跨国公司在园区内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把园区作为其在东南亚生产或销售的据点。


  研发与标准化生产平分秋色阶段。


  90年初至90年代末,民间资本的大举进入使政府不再是唯一先进技术资源的拥有者与主要资本的引导者。跨国公司的地位也在削弱,在台策略与先前有明显改变,不再以寻求廉价劳动力和相关优惠政策为主,而是把重点放在寻求当地技术合作资源、加强本地化进程等方面。园区内已成熟的技术和资金也开始向国外输出,进行各种跨国联盟合作。


  研发活动为主阶段。


  经过20年的迅速发展,园区企业所需的土地、水电已不敷使用。为了解决土地瓶颈问题,新竹科学工业园开始向外部扩张,着手第四期土地开发。同时,台湾地方政府也在反思过去过分强调"制造"导向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转而倡导研发设计类产业的发展。


  (2)经验借鉴


  基于创新网络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取得了飞速发展,这与政府的精巧设计密切相关,并在各个创新节点的推动下不断成熟,其发展经验对内地开发区营造创新网络有着重要的启示。


  政府引导型园区发展模式。


  新竹科学工业园是政府规划下建立的科技园区,政府科学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建成了高效的管理体制。台湾当局对科学园实行了二级管理体制,并制订了较为完善的法规。新竹科学工业园设园区管理局,隶属"行政院国科会",负责办理园区日常事务。两级管理机构各司其职,决策链条相对短暂,信息损失率低,决策有效性高,使管理能够顺利进行。


  同时,园区建立了良好的创业孵化体系,设有帮助和促进创新型小企业产生、培育和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服务机构,包括扶持小企业成长的措施、孵化器、创业投资等。


  园区与硅谷保持密切关系。


  新竹科学工业园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硅谷的发展模式。科学园利用20世纪60年大量台湾留学生作为与硅谷保持密切联系的纽带,在建园初期邀请一大批工程师和科学家回台湾参观,并出台了5年免税的优惠政策。成千上万的台湾IT人才从美国带着技术、经验和合同回到台湾,进驻新竹科学工业园,努力复制美国的高科技产业。目前,园区大部分公司的创始人皆拥有在美国硅谷的工作经历,企业文化像美国硅谷,连民房建筑风格都很接近,使新竹成为"东亚地区最成功的硅谷"。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

第四部分 国际篇(八)


  资料来源:中国科技园网。


  园区管理注重创新与人才。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管理机构不参与园区内的竞争性产业,而是着力推动创新,通过设置多种创新奖项,以资金无偿投入的方式激励研发和产品创新,同时,重视技术导向和变迁,重点培育未来有增长潜力的产业。


  另一方面,管理机构高度重视人才特别是留学生和华侨科学家的回流,架设园区创新与外部网络的对接,使园区创新网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并实行高薪或增加员工持股模式,吸引并留住了大批高科技人才。


  与此同时,园区为创业者及其家属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设施与条件,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园区与科研机构关系密切。


  高校、研究机构与园区管理局及园区厂商形成了一套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机制,园内企业与研究机构同根同源发展成共生共荣的关系。企业重视研究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研究机构、大学不仅为企业提供联合创新项目和人力资源培养,还衍生出不少创新企业参与园区建设。政府和管理机构通过资金、灵活政策等多种形式的措施竭力扶持产业技术研究院、"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等研究机构,使之成为园区最重要的技术创新源和新企业衍生的母体。


  园区发展倚重本地企业和中介。


  新竹科学工业园的企业投资主要是台湾岛和华侨资本,这为园区企业的文化整合和企业间、企业与中介组织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创新结网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园区重视区内中介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中介组织是代表企业利益和园区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的桥梁,也是实现园区企业内部合作、沟通政府与企业的纽带,这些功能决定了中介组织是编织创新网络节点链条的最重要的组织。


  园区优惠政策起重要作用。


  为促进科学工业园的建设,台湾决策层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条件。土地使用,采取只租不卖政策,在园区预先建筑了许多标准厂房,大大降低了厂商入区设厂的成本;税收优惠,新设科学工业项目5年内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从其产业开始销售或劳务开始提供之日起两年内,厂商自己选定4年内的任何一会计年度的首日开始,连续免征营利事业所得税;投资人权益保障,外国投资人享有与本地投资者相同的优惠条件及权利,外国人或海外华侨投资的盈余,资本项目可申请汇出;政府参与投资,投资人可申请非民间机构参与投资,出资额可高达总资本额的49%;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股,投资人可以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股,最高可达总投资的25%,但二者合计不得超过资本额的25%;低息贷款,科学工业可向交通银行以低于一般银行放款2%的利率申请贷款,支付购置机器设备的价款及兴建厂房设施;奖励办法,管理局提供创新技术研究资助金,每个获得核准的计划,最高可获得新台币500万元的资助金。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