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文化视点:中国传统戏剧艰难“与时俱进”

2016-05-25 阅读

    新华网重庆10月29日电(记者 韩振 牟旭 张琴)作为参演正在重庆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的黄梅戏剧目,《独秀山下的女人》进行了不少艺术上的创新:舞台上应用现代光影技术模拟雷雨天等多种场景,配乐则融入了现代弦乐等元素。

    艺术上的创新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剧场里座无虚席,后排站满了观众。黄梅戏中安庆方言和普通话差别不大,观众显然听懂了唱词,紧随着剧情发展,时而鼓掌、时而欢笑。谢幕时,观众更是站起来鼓掌足足有一分多钟。

    不过,这出黄梅戏演出的成功远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戏剧目前的状况。在中国戏剧节期间接受采访的不少地方剧团的负责人都表达了对传统戏剧发展的忧虑。在他们看来,传统戏剧主要面临资金短缺和人才匮乏而引发的传承危机这两大问题。

    川剧有着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目前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重庆市川剧院因负担沉重发展困难,各区县川剧团大多倒闭,仅存的基层川剧团也以演唱歌曲和说段子为主。

    重庆綦江县川剧团书记唐佑铭说,现在几乎每个在职人员都从事第二职业,他本人也在綦江县城开了一家童装店。团里的川剧演员有节目要彩排才回来,没节目时各忙各的,甚至去外地打工。由于没有足够的创作和排练时间,加上团里为了维持日常运作常常将排练场地出租他用,演出质量也普遍偏低。

    上海越剧院有职工250余人,一般的青年演员每月薪水仅2000元,明星演员每月薪水也仅为5000元左右。低薪水导致了人才的高流失,也造成了剧团影响力的下降和观众的流失,院长李莉介绍。

    李莉说,上海越剧院每年演出200余场,每张门票80元至380元不等,其收入根本不够维持每年3000余万元的开销。目前,在政府每年支持50%运作经费的情况下,尚能正常演出,但已没有更多资金进行后续人才培养。

    中国国史学会理事、重庆社会科学院文史研究所所长张凤琦认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处于衰微状态,最直接原因是资金的匮乏以及传承人的衰老和谢世,从而导致传承链的断裂。

    中国目前正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将以前由国家养活的国有院团“转企改制”逐渐推向市场。在改革下,不少剧团的负责人都思索着这么一个问题:如何让传统戏剧在娱乐多元化快餐化的现代社会赢得观众、获得收入、弘扬发展。

    对此,一些专家、艺术家认为,传统戏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自身也需不断创新,要根据受众审美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上海越剧团在保留传统经典如《西厢记》、《红楼梦》等剧目的基础上,创作出的一些新剧目也深受欢迎。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演出剧目《秋色正浓》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展现革命志士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气概,演出时场场爆满,掌声不断。

    率领安徽黄梅戏参加戏剧节的安庆市黄梅戏团经理陈兆舜介绍,安庆市的街头巷尾,无处不闻黄梅声,无人不唱黄梅戏。借助科技以及新传媒手段的帮助,黄梅戏的影响不仅日益扩大,观众面也在逐步拓展,仅安庆市民间的黄梅戏剧团就有200余家。

    陈兆舜说,黄梅戏影响的扩大有着两个主要经验。当地的国有黄梅戏团改制后,政府不再给员工发工资,而是通过“买戏”的方式来支持院团的发展。这样一来,戏团员工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另外,传统戏剧一定要创新,比如,《独秀山下的女人》就调整了一部分与普通话出入太大的词语的发音。但他认为,创新不能忘本丢掉传统戏剧的根。就黄梅戏而言,必须继承与发扬的就是安庆地方方言还有唱腔。

    对于黄梅戏以及传统戏剧的未来发展,唱戏已经30多年的陈兆舜特别提到,应该将传统戏剧列入中小学课程,让大家从小就受到传统戏剧文化的熏陶。

    “小时候爱听的,你一辈子都爱听,”他说。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