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苏州新闻网
■朱红林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二云:“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岁之休咎(吉凶)。 ”清顾禄《清嘉录》卷一云:“爆孛娄,乡农以糯谷入焦釜,老幼各占一粒,曰爆孛娄,谓卜流年之休咎。”爆孛娄,便是爆米花,现代苏州人叫炒米花。
小时候,每年临近大年夜,如若某一天傍晚,大街上传来“嘭”的声响,那准是在爆炒米了。爆炒米几乎就是要过年的标志性事物。那时,每人的口粮国家定有标准。一般的家庭,也只有到了年底,大人才会允许小孩拿米去爆炒米花。可想而知,当大家围着爆炒米的转炉,那闪动的煤火映红了一张张稚嫩的脸,是何等快乐。
过年时爆炒米花,现有史料最早记载的是《吴郡志》,但显然,目的并非在于口福,而在于休咎,休咎意为吉凶。炒米花又是如何卜吉凶呢?《吴郡岁华纪丽》卷一云:“爆孛娄,吴门正月,人家以糯谷入焦釜爆米花,老幼各占一粒,曰爆孛娄,亦谓之孛罗花。以翻白多者为胜,云卜流年之休咎。 ”现代爆炒米花机全封闭型,火烤后有内压,爆出来个个是米花。古代用釜爆炒米花,曹植七步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釜在古代的用法,相当于现在的沙锅,也常用于烧开水。那是一种敞口的铁锅。明李戒庵《孛娄》诗无意中为后人留下了当年爆米花的过程:“就锅抛下黄金粟,转手翻成白玉花。 ”这样的工艺,米花当然稀罕了。
爆炒米的时间,宋代是上元日,也就是元宵节这一天。近代是正月十四,也有十三的。现在,街上爆炒米花亦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了。新型的爆米花机淘汰了老式的摇炉,更何况,还有多少人会再去吃炒米花。物质匮乏时期,对过年,特别是小孩子,那真是快乐无比。物质丰盈了,过年跟平时好像没什么分别。
现在的小孩子可以说比以前要幸福很多,但快乐也少了很多。幸福和快乐从来都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