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文化视点:中国人尝试用新媒体拯救方言土语 新华网上海频道新
新华网上海6月9日电(记者许晓青、吕秋平、仇逸)近年来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上海正在面临一场“方言危机”。不过,最近“危机”出现了一些转机。
39岁的顾一波利用网友喜闻乐见的“汤姆猫”软件,在中国的视频网站上传了6集自创的“汤姆猫教南汇话(上海浦东土话)”的小节目,因为发音有趣、台词生动,在一年内吸引了超过40万次的网络点击。“这样学方言,很欢乐”。有人留言说:“想起了家中长辈们亲切的声音”。
用卡通形象录音软件来传播一种中国地方方言,这样的尝试源自顾一波的一段偶然经历。2012年农历春节,顾一波在拜年时发现,家中94岁的老祖母与还在上小学的曾孙几乎无法用语言沟通,必须依靠他从中“翻译”。
顾一波说:“老奶奶满口土话,根本听不懂普通话,我儿子11岁,只会说普通话。当老祖母称赞曾孙‘暇咋来’(很听话),孩子根本无法理解,当时我心里顿时有一种方言传承的危机感。”
顾一波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忘记上海浦东方言。后来,他想到了借用儿子爱玩的“汤姆猫”软件。顾一波充当起了汤姆猫的“配音演员”,很快就借汤姆猫的录音功能讲起了有趣的方言小故事,网上“粉丝”数量飞涨。
上海方言只是中国汉语言体系中吴语的一种。而今在2300万上海常住人口中,青年人口有超过50%为全国各地的导入人口,本地方言在社会公共场合使用的频率大大下降,有人认为是“危机”四伏。
而在更为庞大的现代汉语体系中,方言可按照区域分为七种,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一些地方的土语,对今天的中年人而言都已是“半生不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