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曾国历史切片 见证中华文明演进之路

2020-03-16 阅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王晶海冰通讯员张君

  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出土铜器2000余件,其中400多件青铜礼乐器上有铭文近6000字。1月10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连线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考古发掘项目领队郭长江。他介绍,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随州博物馆和曾都区考古队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已勘探的86座春秋曾国墓进行发掘,其中三组大墓墓主分别为曾公求及夫人渔、曾侯宝及夫人芈加、曾侯得。

  专家称,枣树林墓地的发现,弥补了此前曾国考古春秋中期的缺环,以考古发掘最完整的材料构建了中国周代封国中最重要的文化序列,同时构建了江汉地区青铜文化的一个标尺。这些珍贵器物及铭文,似穿越时空的信使,向今人透露了极为丰富、极为珍贵的曾国及周王朝时代的历史文化信息。

  曾国墓葬现楚式升鼎“前身”

  “考古中最无价的是遗存中保存的人类信息。”郭长江介绍,透过墓葬随葬青铜器等器物及形制,能反映当时的文化面貌。这块春秋中晚期的曾国贵族墓地,年代较早的墓葬反映的文化面貌大体与周人的发祥地周原地区相近,年代较晚的墓葬则有着明显的楚文化风格。同一块墓地出现两种不同文化面貌,反映出曾国作为周王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从受周文化影响到受楚文化影响的转变,这与此前曾国考古出土青铜铭文中记载的曾国从“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相吻合。

  枣树林曾国墓地出土的青铜升鼎,束腰、平底,与后期的楚式升鼎有相似之处。专家认为,此次出土的春秋中期曾国升鼎,及更早的苏家垄曾国墓地出土的春秋早期升鼎,应是楚式升鼎的源头。据介绍,楚式升鼎是楚国贵族身份的标志,在楚国高等级墓葬中时有发现。郭长江称,这也可以看出,曾、楚势力此消彼涨,影响却是相互的,不同文明在交往中趋于共生融合。

  周王朝开发南土有了新证据

  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发现的三位曾侯墓及曾侯宝夫人芈加墓,都出土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编钟。十分珍贵的是,这些编钟上的铭文,揭示了周王朝诸多重大历史事件。

  其中,曾公求编钟有铭文“昭王南行,豫命于曾,咸成我诰,左右有周,赐之用钺,用政(征)南方”,及“适于汉东,(南)方无疆,涉政(征)淮夷,至于繁阳”等。大意是说:周王朝的昭王到南方巡视,赐给曾国象征权力的钺,让其辅助周王朝,征伐与经营、管理南方。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勤称,涉及的周王朝昭王南行、经略南方等重大历史事件,尽管文献有所记载,但出土铭文提供了更确凿的考古新材料,实证周王朝当时对南方的开发和经营。铭文中部分古地名则为研究周代“金道锡行”等重大学术问题提供了新线索。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认为,这批出土器物及铭文反映了周王朝治理国家的史实,还原了当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见证统一中国文化基础的形成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张昌平教授是2019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当选项目的点评专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枣树林的考古发现向我们提供了周边文化不断为中央文化认同的过程,正是这样的过程,为统一中国的出现提供了文化基础。

  张昌平说,考察长江中游地区是如何进入中央王朝文化范围的,我们可以从武汉盘龙城遗址开始。商王朝对南土的统治,在早期通过盘龙城来实现,商后期统治势力退回到中原地区,但依然可以从长江中游地区获取资源。包括此次在内的曾国考古成果可以说明,周王朝通过封国曾来统治南方,曾代表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楚交流共生。从出土的青铜器可以看出来,曾、楚青铜文化面貌趋于一致,共同的青铜文明属于这一区域。由商到周,中央政权对长江中游的统治有进退,但文明的共融一直在发生,统一的文化基础在政权的此消彼长中日益坚实,成为日后统一中国的共同基础。以鼎的多少标明身份,是中原周王朝的文化认知,楚国发声“问鼎中原”,正是认可中原文明的证明,也说明楚所在长江中游地区进入中原文化圏。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认为,楚国融入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圈在春秋战国时代,从曾国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认知到这一点。此后在秦、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汉文化。因考古发现日益清晰的曾国历史,让我们可以看到统一的中华文化演进之路。

  此前,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在“考古中国”汇报重要考古成果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曾国逐渐清晰的历史是一个切片,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