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庙村:见证抗战三大历史时刻
4日一早,81岁的张宝美和几位老朋友,又聚在一起聊起往事。在他们周围,就是冀鲁豫(平原)分局的旧址。
张宝美是莘县大张家镇红庙村人,当年,其祖父张汝震是方圆50里有名的善人,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就是张家自愿提供给八路军居住的。当然,这里也是冀鲁豫边区党委和后来平原分局的办公地点。
平原分局旧址有三处紧凑整洁的院落,分布着冀鲁豫边区党委、冀鲁豫(平原)分局、冀鲁豫边区革命历史陈列馆等旧址建筑。
张宝美和村子里的老人,每天谈论的往事基本都是一样的内容。他们也时常到这些旧址,走一走,看一看。这些地方,近乎完整地再现了那段血雨腥风、可歌可泣的抗战史——
为了统一对敌斗争力量,中共中央决定鲁西、冀鲁豫两根据地合并为新冀鲁豫边区。1941年7月1日,两区在红庙村正式合并。
1943年11月,中共中央为了统一和增强对敌斗争力量,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统一领导冀鲁豫、冀南两区工作。
到了1945年,冀鲁豫边区建成了,抗战时期我党创建的最大抗日根据地,拥有2000万人口。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像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钢刀,直接打击或牵制着日军。
毫无疑问,这其中,以红庙村为中心的冀鲁豫边区中心区,是冀鲁豫边区党政军群机关驻地,是抗日战争的坚强堡垒。(记者 赵艳君)

位于红庙村的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内部摆设。记者赵艳君 摄
莘县:当之无愧的“山东红色第一县”
今天的莘县,由历史上的莘县、朝城、观城三县和濮县、范县的大部分区域组成。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辖24个镇街,10个城市社区,1116个行政村,104万人口,总面积1416平方公里,是聊城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莘县是革命老区,存有大量革命遗址,历史价值极高。
据莘县革命遗址普查统计,全县有22处重大革命遗址,按遗址类别分,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有4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有9处;革命领导人故居4处;重点烈士墓群3处;重点革命纪念设施2处。
在这些遗址中,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山东省委重建见证地旧址、苏村阻击战遗址、冀南区党委旧址、马本斋烈士陵园等,是革命先辈先烈在莘县战斗、工作和生活的有力见证,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
这些遗址,同时也是山东党组织团结、动员带领人民群众前仆后继、不屈不挠与敌斗争的写照,是全省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如此,2015年纪念抗战70周年时,国务院公布的全国180处重点设施和纪念地,位于莘县的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名列其中;民政部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中,位于苏村阻击战126名烈士群体名列其中。
正因为如此,今年4月份,在莘县举行的“平原红色文化长廊”建设规划专家论证会上,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冀鲁豫边区革命史专家丁龙嘉教授,以及其他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莘县红色文化资源之丰富、价值之高,在全省县级单位中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也是少见的,是当之无愧的“山东红色第一县”。
莘县是一片浸透革命先烈热血的土地,而位于大张家镇红庙村的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就是这片热土的核心要位,首脑机关驻地。
抗战时期,党政军积极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让冀鲁豫边区的群众运动,从这个中心区这个点,在全国燃成了燎原之势,最终成为敌后最大,也是唯一的平原抗日根据地,被誉为“华北小延安”。
徐庄村:抗日战争时期远近闻名的“八路庄”
莘县徐庄村,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可以说是山东省委重建的见证地。上世纪30年代,它的北面是山东省的朝城县、观城县;东面是山东省的范县;南面是山东省的濮县;西面是河南省的清丰县和南乐县。
1929—1933年,中共山东省委由于连续遭到敌人的11次破坏,与党中央失去联系达3年之久。在这种极端严酷的情况下,以赵健民为代表的、在济南读书的部分鲁西北青年党员,独立坚持工作,苦寻上级党组织。
其实,早在1934年,徐庄村就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在这个时有四五百人的村子里,发展党员18人。1935年,中共河北省委代表兼冀鲁豫边区特委书记黎玉,在徐庄蹲点。
终于,1935年冬,赵健民冒着生命危险,从济南骑自行车行程300多公里,两次来到徐庄村和黎玉会面,并通过黎玉,同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北方局接上了组织关系。
后来,北方局决定重建山东省委,以黎玉为书记、赵健民为组织部长兼济南市委书记、林浩为宣传部长。从此,山东省党组织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正是由于山东省委的重建,使得党组织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发动了遍布全省的武装起义。而在没有八路军主力部队支撑的情况下,山东遍布全省的抗日武装起义、建立八路军山东纵队在全国是唯一的。
1938年,徐庄建立了兵工厂,主要是制造地雷、手榴弹等武器。日产手榴弹2000余枚,地雷200多个,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在建立兵工厂的同时,徐庄村还组建了被服厂,主要生产军衣和军用被褥,以支援前方部队的需要。
在抗日战争时期,徐庄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八路庄”,保护了冀鲁豫边区大量党政军群机关,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鉴于徐庄党支部在党史上的重大作用,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称徐庄党支部为“鲁西第一党支部”,并提出徐庄是“中共山东省委恢复地”。
对此,丁龙嘉评价说:“徐庄村是山东省委重建的见证地,它的意义从中国共产党山东党组织的建设史上看,仅次于1921年一大之前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
红庙村:中国抗战史上,它占重要地位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会师吴起镇,结束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程,时任党的领导人的张闻天审时度势,提出了“得冀鲁豫者得天下”的著名论断。
不久,抗战爆发。党中央发出号召:“脱下长袍,拿起刀枪,深入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八路军115师、129师挥师东进,在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五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创建了冀鲁豫根据地,其中,濮县、范县、观城县和朝城县,形成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
从1941年到1942年,侵华日军连续五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1941年7月,处于艰难中的鲁西平原抗日根据地,以及同样处于艰难中的冀鲁豫边平原抗日根据地,按照中央指示,在红庙村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边区平原抗日根据地。
两大平原抗日根据地合并以后,党政军机关便设在莘县红庙村一带,就这样,红庙成为整个冀鲁豫边区的核心区。
在冀鲁豫边区进入最艰苦、最困难的关头,1942年9月,刘少奇同志从山东返延安途中,来到了冀鲁豫根据地中心区——红庙村,在这里,他一住就是13天。
刘少奇说:“你们的工作还是很好的,还是很有起色的,到现在也没有被敌人挤垮、赶走,群众还给你们饭吃、没有被饿死,还保持了华北与华中的联系,这是伟大的成绩……”
在这里,他听取了边区党政军领导人的工作汇报,并作出了坚持抗战的重要指示,他还和村民促膝谈心,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可以说,刘少奇红庙一行是冀鲁豫边区工作的转折点。
随后,中共中央北方局根据刘少奇同志的建议,1942年10月,调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任冀鲁豫边区党委书记。
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以及刘少奇指示精神,11月—12月,黄敬主持在红庙村召开边区高干会议,高干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边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
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亦称平原分局,统一领导冀鲁豫边、冀南两个区党委,分局机关仍设在红庙村。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分局这一级的机构在山东只有两个,一个是山东分局,一个是冀鲁豫(平原)分局。到1945年初,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领导的冀鲁豫边区拥有近2000万人口,已成为敌后最大抗日根据地。
以红庙村为中心的冀鲁豫边区中心区,是冀鲁豫边区党政军群机关驻地,是抗日战争的坚强堡垒。
正如丁龙嘉评价的那样,红庙村见证了敌后平原抗战的三大历史时刻——
1941年7月,坚持平原游击战的鲁西和冀鲁豫边区的合并;1943年11月,坚持冀鲁豫边区与冀南平原抗战的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的成立;1945年,冀鲁豫边区成为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这三大历史见证,奠定了红庙村在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地位。
(感谢莘县县委宣传部、莘县大张家镇政府为本次采访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