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抗战老人郭炳英10万余字回忆录见证历史

2016-06-07 阅读

  92岁的郭炳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写出一本名为《路漫漫》的回忆录,从少年从戎到抗日战争、日军投降再到解放战争胜利,里面记录了那一段令他至今难忘的抗战岁月。
  回忆录里这样记录郭炳英:16岁参加革命后,积极支援抗日战争,站岗、放哨、送情报,当过宣传员,做过医院的青年队长……为了人民幸福将生死置之度外。
  
  2012年7月,90岁的郭炳英老人在斑驳的纸上写下最后一个字,慢慢站起来,长长吁了一口气,他的回忆录《路漫漫》终于大功告成。手稿中记录了从他参军抗日至今的个人经历。在郭老看来,这是他此生最珍贵的财富。
  2014年8月27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记者在市区某小区见到了郭炳英,老人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矍铄。老人听力不济,山西口音很重。
  老人小心翼翼地打开抽屉,拿出一本精心装订的厚厚读本《路漫漫》。翻开书本扉页,柔软白净的纸上,一排排整齐的铅字,将那段历史沧桑娓娓道来。
  忆昔峥嵘岁月刻骨铭心
  时光荏苒,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对郭老而言,历史留下的伤痕却无法磨灭。
  “1938年春季的一天,酝酿已久的参军愿望终于实现了。因为日寇的入侵,学校停课,一时间学生参军抗日的愿望高涨,在父亲的支持下,我成了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
  出生在那个对中国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似乎已经预示了郭炳英不平凡的一生。郭炳英出生在山西翼城一农村,日本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小山村的平静。“正如很多历史书上所说的那样,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八路军,只打鬼子不扰民,最得民心,很多农村青壮年和学生都主动参军了。早就对参军心生羡慕的我,也就在16岁那年当了兵。
  入伍不久,郭炳英从通讯兵转为宣传员,后来又担任医疗卫生员。
  当时部队嫌他太小了,枪都扛不动,就派她去营部当通讯兵,不久团里要成立宣传队,因为需要一些有文化知识的战士去当宣传员,此时,郭炳英又被调到了宣传队。
  1938年,郭炳英在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三纵队十一团担任宣传员,当时部队驻扎在长治城南宋家庄。“宣传员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做群众的动员工作,动员大家参加游击队,一起抗日。宣传队的另一个任务是动员群众一起破坏敌人的铁路运输线。每逢夜间,宣传队便会组织群众来到铁路上,扒铁轨、剪电线、查据点,把铁轨拖回根据地造枪、造手榴弹,为八路军主力发动大规模战斗创造条件。还有就是到部队演出,把战斗英雄的故事编成节目,到处传唱,鼓舞士气……”“朱德还曾给我们讲过课。”郭老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
  在郭老的回忆录里,记者了解到,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是中国抗日战争初期由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的抗日武装。这支“抗敌决死队”又称“山西新军”,于1937年由薄一波组建,下设四个纵队。1940年2月,“决死队”并入八路军。
  1940年夏,由于战争的需要,郭炳英弃艺从医。
  郭炳英在当时组建的医院不久,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就打响了。
  “一切为了伤病员”,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共同口号。战斗一打响,无论是卫生员、护士、医生、所长、队长、科长,都和指战员们一起奔赴前线,战士们冲锋陷阵,勇敢杀敌,我们医护人员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
  “1940年秋天,在百团大战中我军伤亡较大。因为战斗频繁,医院离后方远,加之途中又有敌人的严密封锁,所以,伤员的转运非常困难。为此,我们的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尽量到前沿阵地去开展救护工作;同时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开展一系列应急救护措施。比如,有些重伤员一时不能转运,就分散在群众家里照料和隐蔽,我们派医护人员轮流上门治疗;当敌情紧急时,我们又发动群众把伤员抬到青纱帐里隐藏起来。敌人走后再把伤员抬回来;当伤员集中必须后送时,又动员群众组织担架、大车,昼宿夜行,隐蔽地通过敌人封锁线;有时我们还通过做工作,争取伪军中那些有爱国之心的人士,帮助我们转送伤员过封锁线。我毕生难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父老兄弟姐妹们,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与我军凝成的鱼水深情。”
  回忆此段经历,郭炳英眼里噙满泪花。
  “百团大战之后,日本人到处扫荡,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我军采取反扫荡的行动。日本人来了,我们就走,日本人走了,我们又来……”
  采访中,郭炳英思路清晰,对曾经的往事如数家珍。
  “1943年,抗战处于相持阶段,那年我在太岳军区四分区医院工作,驻山西阳城水头村,继续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当年日寇向我太岳根据地发动扫荡,名为“铁滚战术”,我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反击战打得异常激烈残酷。”
  “我们去抢救伤员,看到公路上到处是中国士兵的尸体,有的肺肚被打穿,有的头破血流,惨不忍睹。”
  “很多伤员都未能及时救治,内疚得很,对不起战友。”
  由于在战争中目睹了战友的牺牲,战争的残酷,在郭炳英的心里,早已刻着深深的伤痛。
  “八年抗战时期,我一直在医院,我们后方也一直在跟时间赛跑。我们跟着部队走,因此也叫‘野战医院’,哪里有战斗,哪里就有我们。”郭炳英说。
  经历八年抗战,郭炳英做梦都想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我们胜利了,日本鬼子投降那天,我们和当地群众举行了军民大联欢。那是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日子,我们打了八年,死了多少同胞才换回的这一天啊!”回忆起这一时刻,郭炳英依然泪花闪闪。
  “解放战争时期,我从卫生员成为了医助,任主治军医。再后来,从部队调至雅安从事医疗卫生行政工作,直至离休。”
  寄望缅怀英雄激励后人
  郭炳英老人一生戎马倥偬。他说,他亲历了抗战,目睹了同胞和战士惨痛牺牲的过程,年纪越大,越觉得往事难忘。为了让子孙记住他的故事,从2011年起,老人就萌发起写回忆录的念头,于是动笔写作。
  虽然老人年事已高,但他的思维非常清晰,随口就能准确地说出每一件事发生的年代,还有长官和弟兄们的名字,这使他的抗战回忆录里的史实和事件比较详细。同时,由于老人酷爱读书,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文字生动。一年多的时间,郭炳英完成了10多万字的回忆录。
  郭炳英说,当年开始写回忆录的时候,只是想把自己经历过的事记下来,重温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可是写到后来,他愈发觉得这些历史的宝贵。
  “回忆录里的故乡草木栩栩如生;战场上的硝烟还在飘荡;震耳欲聋的我军大炮还在怒吼;牺牲的战友和同学鲜活地谈笑风生,过去的事情如同发生在昨天。”
  “欲寻往昔足迹,已依稀渺茫,所幸往日我有写作日记的习惯,特别是战争年代,无论行军作战,必将每日所见、所闻、所作、所思记录下来。只可惜抗日战争时期的日记,已在战火中遗失,而三年解放战争中的日记幸存下来,我视为珍宝。”郭老告诉记者,记录历史就是对过去永久的见证。
  “希望通过字字珠玑让子孙后代记住那段历史,记住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缅怀那些曾经不畏生死的英雄,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老人露出慈祥的笑容。
  记者石雨川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