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化省思:重解基层治理的“改而不变”现象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群体维权与基层维稳的联动机制及治理策略研究”(编号:14BZZ032);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居民委员会功能再生机制研究:以体制遗产与制度创新相融为视角”(编号:11YJC840036)
作者:马卫红,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深圳大学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所研究员,深圳 518060
一、引言
自从黄宗智将内卷化内涵归结为“没有发展的增长”之后,这一概念显示了强大的扩张力,它几乎可解释一切没有发展的增长现象。只要社会发展或者组织变迁中存在结构僵化或内部日趋复杂化但治理无效的现象,都用内卷化来分析。它成为解读中国问题的万能钥匙,[1]导致内卷化概念的泛化和滥用。如果忽略或转换了一个理论概念的时空特征和理论预设,把它用在所有的情形下都可解释,那么这个概念也就失去了它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因为随着理论本身的使用条件被置换,它就失去了理论验证的最根本要求——证伪。
基层治理变革的解释中内卷化的泛化和滥用最为明显。基层治理变革的确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基层社会组织被赋予新的组织要素, 但是这些要素很难构成组织实质上的改变。[2]然而,此现象是否适合用内卷化概念来解释?它与内卷化概念的本意所指相同吗?本文对内卷化概念的分析表明,内卷化所阐释的基本条件和发生机理在几次跨界使用中已经偏离了此概念原本的解释内涵,亦即,现今所言内卷化与其原意已相去甚远。若再套用内卷化概念解读基层治理中表面看起来“改而不变”的经验实践,而不深入分析相似表象之下所隐藏的实质差异,则会阻碍对中国社会治理和变迁现象的理论洞察。
事实上,近年已有学者开始对内卷化概念解释基层治理现象的适用性进行反思,[3]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进行深入的系统性分析。本文的目的是把现实基层治理中“改而不变”现象与内卷化概念所指称的现象进行比较,进而说明用内卷化概念解读基层治理中没有发展的增长现象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