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贾新光:军工汽车工业面临转略转型

2016-05-31 阅读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打大仗、打世界战争、打核战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中国军工系统面临严重的吃饭问题,一个是军工任务减少,企业吃不饱,二是经济效益下降,职工吃不饱。1978年8月,邓小平提出军工企业要利用富余生产能力生产民品。1979年4月,中央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后来改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保军转民”)。

另一方面,当时汽车工业面临“缺重少轻”的局面,轻型汽车、乘用汽车(特别是轿车)、重型汽车产品缺乏,供不应求。但是汽车企业领导人又担心其他企业染指汽车工业,于是提出军工企业搞汽车的路线是“让开大路,占领两厢”。

从军工企业本身来看,当时处于“找米下锅”、“饥不择食”的状态,许多企业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甚至干过烟筒、簸箕等极其简单的产品,或者洗衣机、录音机、电视等一些家电产品。或来,提出了选择民品的几项原则:与军品工艺相近、市场需要适销对路、有发展前途、起点高、尽量军民两用等等。

军工企业搞汽车生产有悠久的历史。1958年,长安机器厂生产出长江牌轻型越野车,已经生产出1300多辆。1961年由于国际形势和台海形势影响,军工系统任务艰巨,有的领导担心长安厂一心二用,不利于军工生产,于是一刀切地停止了所有民品生产,而中央军委又紧急把生产轻型越野车的任务交给北京汽车制造厂。

现在看,军工企业上了“让开大路”的当(当然当时没有别的办法),以“不与民争饭”的指导思想,积极发展微型车和重型车,兵工系统的摩托车生产也取得极为辉煌的成绩。但是现在来看,两厢就是两厢,不是主流市场,难以取得较大的发展。政府的“小九九”是汽车工业就扶持“三大企业”,其他企业都不过是垫脚石,因此军工企业的汽车工业在新世纪就陷入困境。

在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汽车市场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汽车产品更重要的是品种严重短缺,汽车价格逐年上涨,汽车生产利润极为丰厚,因此搞汽车生产是非常有利可图的选择。到了90年代后期,虽然汽车市场已经转向供求平衡,但是微型汽车产品仍然是市场的宠儿,整个九十年代从不到一万辆发展到50万辆规模。但是从新世纪开始,汽车市场的宠儿变为轿车,军工企业并不“憨”,但是回过头来才明白“让开大路”的后果多么严重:没有掌握轿车的技术,产品处于低含量的下风;难以跨越微型车――轿车的门槛,市场逐渐萎缩;产品开发能力不强;市场意识薄弱。

由于指导思想是“养”,因此有关主管部门采用了“喂鱼食”的办法――撒。兵器工业引进了微型汽车奥拓项目,不仅零部件如天女散花,整车项目也分散到四个企业(长安、江南、江北、秦川)。航空系统也有四大美人(哈飞、沈飞、陕飞、昌飞),航天系统有星光(轻型车)、万山特种车、贵航云雀等)。这就造成军工系统汽车生产分散、难以协调、低水平、后继乏力等问题。汽车工业实际上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并且要保持投资强度的产业,不可能像种果树,种下树苗之后,每年收果子就是了。特别是当把汽车工业每年获得的收益都吃掉、分掉,而没有继续大投入的情况下,军工汽车企业实际上已经进入“康熙”年代了。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