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让学校体育回归本真教育

2016-05-10 阅读

  记者从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各地中小学校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据5月10日《珠江晚报》)

  开足开好体育课程,从量的方面满足学生健康锻炼、增强体质的需要,这对于扭转当下学校体育被弱化、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将学校体育置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同等的地位,应该说这是学校教育本真的回归。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指出:少年强则国家强。当然,这个强包涵体质上的强壮。然而,据一项国内学生体质追踪调查显示:中学生在继续“发福”的同时,爆发力、力量素质等各方面素质整体下滑。现如今学生戴眼镜、患肥胖症的比例直线上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及公众的忧虑。

  生活条件好了,为什么孩子的体质却下降了?如何直面这个问题,确实值得警醒与反思。在应试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学生疲于奔命于课业的重荷。学校也无暇去过问学生的体育课程,加上学校体育设施投入乏力,体育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往往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少了兴趣选择,懒得活动、不愿意活动,因而对体育课淡而远之。其结果是,学校赢了升学率,学生却败了体质。

  应该说,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是十分重视的。例如,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教育评估“一票否决”,要求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甚至出台措施将体育列入中、高考等。但这些政策措施是否落地、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真正让学生受益等,不应是一本糊涂账。否则,举措出台得再多,也无法改变学校体育处于被应付的窘境。

  学校体育要真正回归一种自然本真的教学状态还有多远呢?开足开好学校体育课,并不能改变体育课被边缘化的现实。提高体育课的质量更加重要,也就是说,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才是关键。目前,学校体育课的教学面临诸多困惑:例如体育教师的短缺、体育教学设施的不足、体育教学评估弱化等。更为重要的是,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副”科的位置依然没有被打破。

  让体育课实实在在地回归学生之中,应当确立体育精神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尊重和地位,创造条件开设更为丰富的体育课程,还要建立起体育教学问责机制。与此同时,家长和社会也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将体育锻炼从校内延伸到家庭日常生活中去,只有建立在体质健康基础上的知识教育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开足开好学校体育课,应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建立健全问责机制。重视学生的体育课程应成教育最为紧迫的命题,这无疑考验着教育者的良知与担当。(南方网郑文)

wx_logo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