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留住海南珍贵记忆
url:,id:0
2000年蔡葩采访了末代格格——爱觉新罗·恒荣。图为格格年轻时的照片
《黎族文身口述档案》
近几年,口述历史在中国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图书出版界出现了“图说史大出风头,口述史一枝独秀”的新格局,各出版社以发行“口述历史”书刊为时尚,电视台、网站也纷纷以口述历史为名,推出各种各样的口述历史影像,受到观众追捧。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海南的文化正呈现多元化。而口述历史的方式,正是抢救历史人文、充实海南文化版图的重要手段。
“对于历史,抢救比研究更重要”
4月22日,海南出版社与知和行书局为世界读书日而举办的“我是作者”读书沙龙上,海南日报资深记者蔡葩与听众分享了她的阅读与从事口述历史工作的经历。
作为海南文化与南洋文化的挖掘者和写作者,蔡葩从事口述历史工作已经十几年。
说起与口述历史的结缘,蔡葩说,这源于2000年时海南媒体报道的一则报道——海南有一位隐居的末代格格。“我从不起眼的消息中发现口述历史线索,判断格格背后的历史价值:一位末代格格,嫁给海南人,而这个海南人正是孙中山总统府中文秘书,他们的婚姻是宋庆龄促成的。关键是,格格的手中存有孙中山先生亲手书写的一幅对联……这些元素构成了一个多么丰富的口述历史题材。于是,2000年12月,经多方寻访,我终于在海口和平南建山里一座低矮的平房里,找到年已96岁的格格。”蔡葩说。她不仅看到了一个王朝衰落之时山河动摇、皇家子弟的命运起伏,还看到一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命运是如此紧紧相连。
2002年,《海南日报》开辟了《似水流年》专栏,蔡葩成为该专栏的主要作者,从《海口名媛吴玉琴》、《文化大师陈序经》到《五层楼的海上旧梦》、《繁花凋落黎明前》等等,蔡葩在为栏目写作的同时,系统记录被访者更为丰富的人生,借此机会开始自己的口述历史工作。
“在我的阅读经历里,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话对我有着长久的效力。他说,对于历史,抢救比研究更重要。”蔡葩说。从2002年开始,她陆续完成了一些口述历史工作,也出版了一些口述历史作品集——《有多少优雅可以重现》《风从南洋来》等。今年,她的新著《骑楼之约》《民国男生女生》也即将与读者见面。
相传留住非物质文化瑰宝
作为一名学者型的口述历史工作者,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献军从事的是民族史方向的学术研究。2001年,刚来到海南的王献军在一次偶然中接触了黎族文身,专业的敏锐度让他察觉,黎族文身应当有许多的故事可以挖掘。
“黎族文身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很神秘的部分,但是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在书本上只能找到三千来字去介绍黎族文身”,王献军想,黎族妇女文身的原因及象征意义,包含了黎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习惯在内,只是外人所知甚少罢了。
王献军决定通过用口述历史的方法来完成:“让纹过身的黎族妇女去描述所经历的种种。”
之后经过近10年筹划,王献军的口述历史工作于2010年展开。当时王献军带着几名研究生和一名黎语翻译,9次奔赴海南黎区进行调查。期间经历诸多艰险,但他们从未放弃口述历史的调查工作。
到目前,王献军的口述历史形成了调研报告《海南黎族文身口述史研究》,即将出版作品《海南岛黎族的敦煌壁画——黎族文身》和已经出版了的简装版《黎族文身》和精装版《黎族文身》cd碟片,通过文字和影像等不同的形式,展现成果。其中,9次采访包含了406名文身女性的口述资料,整理出的字数达到31万字,大大地丰富了黎族文身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
此外,口述历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年第二届海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就展出了儋州调声、崖州民歌、海南八音器乐、琼剧、黎族“三月三”节等近30个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这些项目中,出现了不少代表性的传承人,如儋州调声代表性传承人唐宝山、黎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王妚大、临高人偶戏代表性传承人王春荣等等,正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继承着这些精彩绝伦的文化瑰宝。而传承人们以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认可,形成的作品也被记录下来,这也保障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至于流失。
[责任编辑: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