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莫让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成了昙花一现

2016-08-27 阅读

    中青在线北京12月26日电(实习生张玲玉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我国科技界终于盼来了第一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这是昙花一现,还是说我国整体科研实力已经到了一定水平,正渐入佳境?”屠呦呦摘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桂冠之后,中国科技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诺贝尔奖研究和讨论,在今天举行的诺贝尔奖和文化软实力论坛上,包括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终身讲席教授、《知识分子》主编饶毅,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罗晖等在内的科技界人士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再次讨论起这个话题。

    饶毅说,近几年,我国科研经费日益增加,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这对目前正活跃在科研一线的三十到四十岁的青年科技人员来说,毫无疑问是渐入佳境的。不过,这仅是未来一二十年的事情,从目前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来看,我国青少年对科技事业的兴趣是不增反降的,那么饶毅就有一个疑问,即青少年对科技兴趣的巨减曲线和科研投入的增加曲线,两者在何时交汇,交汇后我国的科技事业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状况,则是难以预测的。

    事实上,一些阿拉伯国家也曾出现过短暂的科学时代,但它们仅仅持续了两三个世纪,就没有再出现新的活力,为什么它们是昙花一现?罗晖研究发现,对于科学自主的促进、维护和保障,是推动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她同意饶毅的看法——加强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罗晖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科学界讨论的话题有三个大方向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在2003年前后,人们讨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当时考虑的多是战略层面的问题;到2010年前后,人们再讨论新的科学发展时,关注的则多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问题,包括资源配置、评价导向,等等。但如今尤其是今年以来,罗晖发现,科技界越来越关心和深入讨论的,已经聚焦到科学文化建设上来。

    当天,她还透露,中国科协在加强科学文化建设方面实行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提倡学术环境建设,保障学术自由,为此中国科协将牵头制定若干指导意见。第二步,科协承接国务院委托的科学家学术采集工程,通过展现科学家的事迹和科研活动的历史,让社会公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和科研活动的艰辛,以及其内在的乐趣,目前该组织已经采集了400多位科学家的资料。第三步,则是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让更多的公众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理念来看待生活,看待自然世界。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