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创新驱动离不开社会科学

2016-05-04 阅读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人类探究自然、了解社会、认识自我的两把钥匙,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双重动力。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如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医学和数学等,是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不可缺少的有效理论和科学方法;而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管理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文学等,是人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环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进行双向交流、相互交往的有力工具。
    众所周知的是,自然科学为人类创造了许多物质文明成果,解放了人类的手脚,也放宽了人类的视野,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尤其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消除和控制了许多自然灾害,减少了疾病的蔓延,延长了人类的寿命,让人类生活得更舒适、更便利、更安全,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然科学特别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后遗症与副作用,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比传统风险(风灾、水灾、旱灾、虫灾、瘟疫、地震等)还要令人忧心的现代危情(环境污染、核扩散与辐射、废弃物、有毒物质等),这些现代危情对人类来说,它是一种无法预知而又时刻存在的危害。更为重要的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自然界,拉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减少了自然对于人类来说所具有的神秘感和陌生感,还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形态。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日益成为社会变迁的一股重要推动力,在许多方面正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机器人将逐渐取代传统工人的角色;银行自助提款机也日益替代银行职员的职能;交通网络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使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工商业快速发展,加速了社会流动,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这些由科技文明所带来的各种新趋势和新问题,固然需要自然科学去研究去应对,但社会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变迁所造成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历史、心理、法律、伦理、道德等各个层面的影响和冲击,同样责无旁贷。社会科学理所当然地应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心理、哲学等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为人类生存生活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知识、智力的支撑和思想、文化的引领。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虽然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上有所异同,但两者都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关,都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关。社会科学是以“人”为中心,研究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人与社会、国家之间互动的知识领域,探究人类文化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人类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了解与其生活层面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方能很好地顺应环境和改善生活,提高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科学理论的认识和了解比较浮浅,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极其简单,在思想和行动上表现出典型的实用主义或工具理性。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的现象更加突出,其结果是,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科技高度发达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贫富差距的拉大、伦理道德的滑坡,以及腐败案件的高发和精神信仰的缺失等现象,甚至有不少人成为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侏儒。因此,以人为中心,探讨人类生活层面的知识领域,以及探究人类文化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社会科学,就必将为当今社会提供认识自己、取悦他人、改造社会的钥匙。自然科学以自然物质为中心,研究人类在物质生活环境上的问题;社会科学以人为中心,处理人类精神层面的事物,两者对于人类社会而言都是缺一不可的,尤其是在所谓“后工业社会”与“后现代文化”以及强调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的21 世纪的中国,如何寻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平衡,矫正往昔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以及重理轻文的新文明体系,均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全部社会科学,要解决的就是一个问题,即个体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环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环境,然后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交换、交往、交易等等的问题。而“分清各自的利益,学习有效、互利的原则与技术,是公民的必修课。”但是,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知识、经验,并不为大众所掌握和运用,其传播和普及的对象与范围都十分有限,往往停留在学者的圈子内,终止于社会精英的层面上。孙中山先生曾认为,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当代社会,始终是“知难行易”,而不是“知易行难”,强调认识比行动更难但更重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因此,如何将社会科学的“知识”定向为“常识”,如何将社会科学的“经验”积淀为“理性”,如何将社会科学的“方法”转化为“思维”,如何将社会科学的“理论”转变为“行动”,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社会科学普及的宗旨和要务。2014年9月,《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条例》就明确指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应当坚持政府领导、社会支持、公众参与、资源共享、服务大众、法制保障的原则”,“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活动”。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今天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也必将成为未来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开放融通、共建共享的重要推动力。
    (作者供职于中山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更多内容请点击:中山网
        香山Life社区(中山论坛)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