蹬过三轮的院士谭天伟
内容摘要: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右)在实验室内指导学生(5月14日摄)。”当了院士、当了校长的谭天伟,挤出时间搞符合国家需求、产业化前景好的项目,挤出时间带学生,挤出时间到实验室。
关键词: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导师;校长;化工大学
作者简介:
清华博士蹬三轮,少见。
留德才俊蹬三轮,罕见。
上世纪90年代初,2万元起步搞课题,为省钱自己蹬3个小时三轮,满头大汗从南往北“穿过大半个北京城”运实验药剂,是谭天伟归国创业最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
“敢拼就会赢!”
20多年后,在北京化工大学网站上,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介绍栏里,谭天伟对学生们的寄语是:“敢拼就会赢!”
充满实干精神与强烈自信的5个字也是谭天伟自身的写照。如今,他不遗余力地把它传递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们。做好科研、培养人才,就是谭天伟永不停歇的创新创业。
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依然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一周一次,3个课时。这门课程成为国家级精品课。
谭天伟对科研启蒙和科学精神培养的本科阶段尤其重视,他要求学校的教授都要给本科生上课。
“谭校长会带着教务处的老师到各个学院巡视,随堂听课。他强调教师作PPT要跟进动态前沿技术,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概念性的问题中英文对照讲,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尤其是他要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状态,通过良性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北京化工大学青年教师曹辉说。
谭天伟推崇教学相长。在他自己的学术成长道路上,中国、德国和瑞典的三位导师风格各异、各具精髓的教学理念给了他不同的养分。
“我在清华读博士时候的导师非常严谨,鼓励我独立思考。从1990年2月到1992年10月,我在德国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瑞典伦德大学读联合博士研究生。德国导师非常重视选题。有一次,我把自己做了两个多月的实验给导师看,没想到导师直接把我的实验报告撕了。他认为,我的选题没有考虑未来的产业化。在瑞典,带我的导师是生物分离技术创始人之一,他很注重创新,告诉我科研上不能总沿着别人已走过的路走。”谭天伟说。中外三位导师的言传身教开阔了他的国际视野,让他懂得科研选题要有前瞻性,要有产业化前景,路线选择要经济可行。
结束两年多的留学生活,自称“从来没把国外当自己家”的谭天伟回到清华,完成博士答辩。
虽然,他可以留在清华。虽然,清华比北京化工大学“科研条件好,而且不缺钱”。但是,谭天伟还是希望自己能到一个新天地“闯一闯”。
来到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从博士后做起,从连工资带科研经费2万元的项目做起。这条艰辛道路上,创新,每每让“几近绝境”的项目“峰回路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