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2020-06-04 阅读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宜居城市是指宜居性比较强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生态与自然环境和清洁高效的生产环境的居住地。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的概念。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宜居城市通常来说有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几个主要指标。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城市的发展,就像在走钢丝,一边是经济发展,一边是环保宜居,如何保持两者间的平衡,是城市永恒的命题。

中国烟台,这个坐落于黄海之滨、由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城市,多年来不仅平稳的走在这条钢丝上,还舞出了动人的姿态:2019年,烟台的GDP达到7653.45亿元,在全国三百多城市中排名前25强,同年人口净流入量达到近60万的体量。与此同时,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竞争力研究所共同公布的《2019中国内地及港澳台100座城市宜居指数排名》中,烟台位居榜首,获评中国最宜居城市。紧随其后的山东城市有威海(第4)、青岛(第14)、潍坊(第15)。

烟台的平衡之“术”

回顾人类历史,我们会发现,有太多城市曾倒在“牺牲环境换来经济发展“这条路上。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伦敦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并最终树立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绝对霸权,造就了日不落帝国的荣光,但它同样使伦敦煤炭消耗量剧增,成为世人皆知的“雾都”,并让伦敦市民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雾都伦敦在文学中是个浪漫的符号,是福尔摩斯

和“开膛手”杰克故事展开的舞台,

但对当时的人来说,意味着痛苦和死亡

1952年的12月,伦敦的人们正沉浸在圣诞购物季来临的高涨情绪中,没想到,厚重的雾霾袭击了整座城市,人们想出了各种“招数”来对抗这些浓雾:女士纷纷戴上头巾、农场主给牛戴上头套、歌剧院《茶花女》的演出因看不见而中止,短短五天之内,伦敦市10万人生病,4000人死亡。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以至于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词组”killer fog"(杀人的雾)。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1940年—1946年,洛杉矶每天的降尘从100吨

升至400多吨,大雾连年不断。

1940年代,美国洛杉矶遭遇光化学烟雾污染,这种烟雾使人眼睛发红,咽喉疼痛,呼吸憋闷、头昏、头痛。距离城市100千米以外,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因此枯死,柑橘也减产。这次光化学烟雾污染带来的损害可怕而持久,1955年,当地因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 65 岁以上的老人达 400 多人;1970 年,约有 75% 以上的市民患上了红眼病。

此外,日本也曾多次发生水污染事件,可以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基本上都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尽管伦敦烟雾事件最终催生了全球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治理方案——《清洁空气法案》,现代环保运动也由此兴起,但那是以上万人的生命为代价的。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1984年,烟台市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这个时候,西方国家已经较少出现雾霾,因为一方面,规范空气质量的法律实施的比较好,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工业已开始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这一年的10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从此由一个海滨小城,一举站在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烟台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面临着双重考验,一方面,要谋发展抓经济,另一方面,要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时代变迁,意识进步,当年伦敦市民饱受雾霾之苦,多年后人们才明白工业排放的废气是罪魁祸首,而到烟台搭上发展“快车道”的时候,人们已经有了这样的舆论共识:牺牲环境换经济发展是愚昧而短视的行为。

时代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这是挑战、是压力,同样也是机遇。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意味着不必牺牲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

而烟台从发展之初,就秉持着经济环保两手抓的意识,竭力保持住两者之间的平衡。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烟台的发展,离不开三次历史机遇:第一次是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第二次是2017年被列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第三次是2019年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启动建设。

烟台的发展,更离不开对环境保护持之以恒的付出:十多年前,烟台市就在建筑领域开展节能工作,推出节地、节材、节水等重大举措,后又更名为绿色建筑行动,力求减少资源消耗,促进可持续发展;多年来,烟台一直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工程,投放构建礁、石块礁用于海底藻场建设,修复水生动物海底生存环境。

早在2000年,烟台开发区就在全省第一个通过了苛刻的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至2005年,烟台开发区共拒批有关废旧电池拆解、拆船等19个有污染的项目,婉拒投资高达6800多万美元。

2013年,因为市区空气质量指数连续24小时超过200,达到重度污染日标准,烟台市迅速响应,要求公务车按尾号每周少开一天。

2014年,烟台建立9个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同时完成了对8家水泥企业的除尘提标改造。

2017年,烟台芝罘区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回头看”严查禁燃区高污染燃料小锅炉专项整治行动,对芝罘区200余家洗浴中心、工业企业等单位突击检查。

2019年,烟台集中治理空气质量和饮用水水质,特别加强电镀、有色冶炼、皮革等重点行业企业和铜、锌、铬等涉重污染物废水排放企业的环境监管,并开展入海排污口溯源排查。

2020年,烟台颁布《烟台市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杜绝“先分后混”现象发生,并学习日本提出探索定时定点、预约上门的收运垃圾方式。

回顾烟台的发展之路,就像在走钢丝,一边是经济增长,一边是环保宜居,哪一边都不能放松,哪一边都不能落下。多年来,烟台小心翼翼、全力以赴的走在这根钢丝上,并向世人展示了一座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城市该有的模样:烟台不仅是山东经济的领头羊之一,还拥有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多张城市名片,并曾五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烟台的“城市名片”(新浪山东制图)

许多城市曾倒在牺牲环境谋发展的路上,许多城市还在重复着这个错误,而烟台,从发展之初就有意识的避开了这种风险,这与时代的发展有关,也得益于执政者的高瞻远瞩,这是这座城市的幸运,更是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的幸运。

有年轻人的宜居才有意义

烟台的环境优美,得天独厚,但绝不是独一份。

仅就空气质量一项来说,从2013年12月至2020年5月,78个月的时间里,烟台空气质量为“良”的月数为73个,比例达到了93.6%,但并不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那一个,排在它前面的,有威海(良 94.9%)、大连(良 94.9%)、厦门(良66.7%、优33.3%)。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2014-2020年烟台空气质量指数(图片来自网络)

从经济富裕度来说,近有青岛、远有上海,其经济体量都不是烟台可比的。

就是这样一个哪方面都不算拔尖的城市,却被评为中国最宜居城市,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烟台在经济环境民生等方面达到了令人满意的平衡。

先来看房价。

2018年到2020年,烟台的房价三年来维持在10000元/平,而隔壁青岛的房价早在9年前就达到了13000元/平,2020年5月,青岛的最新房价为16476元/平。

作为空气质量比烟台更高,经济发展也更好的厦门,2020年的最新房价高达47255元/平。

2019年,烟台GDP为7653.45亿元,稳居省内第三位,紧跟在省会济南和龙头青岛之后,而烟台的房价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高,在山东十六地市中排到第五位。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2019美好生活·中国十佳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排行榜中,烟台是唯一上榜的山东省地级市,与此相对,百度地图慧眼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主要城市人口吸引力榜单”中,烟台无缘TOP50,这说明,烟台在吸引人才方面,还有值得改进的空间。

2019年烟台新增各类人才4.8万多人、高层次人才6500多人,各类人才达到180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9.2万多人。这个数据对于市区人口200多万的烟台来说,不算低,但放到全国的城市中比较,也算不上高。

城市要在竞争中进步,需要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意识到这一点的烟台,已经发出了引才留才最强音。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2020年,烟台拨出10亿元资金用于引进科研院所,而这些科研院所将吸引大批高科技人才,同时还将出台新一轮人才新政,进一步提高政策含金量和吸引力。

2020年,烟台继续在城市建设的道路上大步前进。今年启动建设的九大片区中,八角湾中央创新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将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尤其是自贸区烟台片区,在吸引人才方面更是做到了极致。创新创业团队最高奖励项目资助3000万元,核心成员购房补贴最高可达50万元,未来还将提供不少于6000套人才公寓。

2018年,烟台提出要在继深圳、厦门之后,打造全国第三座海上世界。首批有10家产业类领军企业签约入驻烟台海上世界,这将成为城市新的增长极,并吸引来更多国内外优秀人才。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烟台海上世界项目规划效果图(图片来自网络)

在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带动下,当地的企业大环境对毕业生也比较友好。

2019年,知乎用户“雨梦Ameyume”表示:“本地企业对本地大学生校招待遇不错,在鲁东大学的同学,校招给开的工资都是4K+住宿起步,我在北京实习4个月,家里给补贴了2万块钱了,在烟台本地企业实习的女生,已经拿工资买了游戏本。”

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烟台自贸区、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这些重大项目不仅能够解决年轻人的工作问题,而且也能为他们缓解通勤压力,让他们能够更放心地留在烟台。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宜居烟台的国际视野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为了凸显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地位,2019年,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全市“重中之重项目”推进情况系列新闻发布会,对一大批正在建设的项目最新进展进行了报告,包括幸福北部新城,海上世界,潍烟高铁。

2020年5月24日,“齐鲁号”欧亚班列(烟台-乌克兰基辅)首班顺利开行,标志着“齐鲁号”首次拥有了直达乌克兰的线路。该线路的开通,使山东企业货物到乌克兰的运输时间由海运的45天缩短至铁路运输的20天左右。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齐鲁号”首次拥有了直达乌克兰的线路

下一步,“齐鲁号”欧亚班列将在现有基础上丰富运营线路,6月开通烟台—俄罗斯、烟台—越南班列,7月开通烟台—杜伊斯堡班列,由烟台始发的“齐鲁号”将完成中亚、中欧(包括中俄)、中国至东盟国家的全方位、多线路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而烟台的“朋友圈”,早已遍布世界五大洲。

从1995年与美国圣迭戈市结为友好城市至今,烟台已经与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30个城市结成了友好城市。多年来,官方和民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彼此之间持续进行,不仅有力的提升了烟台乃至山东的形象和国际知名度,促成了烟台与友好城市间的经济合作,更在彼此民众心中埋下了理解和沟通的种子。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烟台的“朋友圈”遍布全球(新浪山东制图)

传说中,过去世界上的人都说着同样的语言,因此可以齐心协力建造通天的巴别塔,上帝为了阻挠巴别塔的建成,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他们彼此语言不通,还将他们分散至世界各处,从而无法“通天”。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传说中,世界上的人曾可以齐心协力建造通天的

巴别塔(图片来自网络)

巴别塔的故事虽然只是传说,但它传达出了沟通的重要性。而烟台,多年来以其开阔的国际视野坚持不懈的走在这条路上,不仅走的越来越远,越来越好,还无意中暗合了时代的脉络。当国家推出“一带一路”倡议,打造穿越高山和大漠,直通印度洋的双线通道时,我们可以看到,烟台早已做好了准备:多年来和世界各地城市的互通有无使得这座城市能够快速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定位,这里从政府到民间都有着对外交流的开放态度和沟通经验,从而能真正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当然,烟台在国际舞台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9年,烟台获评中国最宜居城市,而在英国杂志《Monocle》的全球宜居城市榜单上,东京已经蝉联了三届冠军(2016—2018年居首位,2019年为第二位)。

宜居,烟台国际视野下的远望与共识

▲东京既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

也是全球最宜居的城市

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东京这个本该因其拥挤不堪和寸土寸金的高地价让人望而生畏的城市,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来此或旅行或定居,靠得就是“令人感到安心和舒适的氛围“。

东京的市区道路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无数巴掌大的口袋公园让市民一出门就能看到绿色,这里的地铁永远准时,这里的夜生活丰富便利而安全,这里有1300家独立书店,即使是社恐患者也能轻易找到24小时不打烊书店。

安心和舒适,需要建立在经济繁荣和硬件设施的基础上,但又远不止于此,东京给予其他城市的启示是:每一项发展措施、每一次动工施建,都要把对人的关怀和文化传承考虑在内。

我们期待,在未来的世界宜居城市排行榜上,具有国际视野的烟台会有一席之地。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