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议在前沿领域建“四川版”DARPA
提议在前沿领域建“四川版”DARPA
10月18日下午,海归创新创业论坛在成都举行。
峰会间隙,参会嘉宾互致问候,共同探讨成都创新创业环境。 本报记者 肖雨杨 郝飞 摄
“千人计划”专家揭秘美国发明互联网、GPS的神秘机构
观点
互联网、全球定位系统(GPS)、人工智能……这些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性技术,都是由一个“神秘”机构DARPA(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率先启动研发并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这个成立于1958年、全部不过200人的“小机构”,为何始终能站在全球科技创新最前沿?
10月18日,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五届年会暨海归创新创业(成都)峰会上,主旨演讲嘉宾、全国首批“千人计划”专家、全国千人专家联谊会DARPA工作组成员黄晓庆给出了他的回答和给四川的建议。
□本报记者 熊筱伟 张岚
谈经验
项目经理“一竿子插到底”
记者:DARPA取得那么多惊人成就,规模却远不如一所大学。
黄晓庆:DARPA的小,本身就是制度创新的一部分。它每年的项目经费稳定在约30亿美元——这在美国并不算多;整个团队就200多人,管理结构非常简单,甚至比互联网公司还要扁平化,就局长—办公室—项目经理,局长甚至非常清楚每个项目的细节。
记者:这怎么做到的?
黄晓庆:事实上整个DARPA的故事,都围绕着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从上世纪50年代成立起,它就在不断打破传统意识,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值得军工以外的其他科研创新领域参考。
简单来说它做了几件事,一是建立起项目经理制。经费拨给各个项目团队,项目经理一个人承担所有责任,既要负责项目的研发和推进,又要负责成果转化,给它找到下家变成武器或工业产品。
另外是高度开放,军民融合度非常高。能不保密就不保密,尤其在项目最初阶段,让市场更多人参与。DARPA几十年的经验,是最先进技术不在军方“小黑屋”里,而在市场、在民间。因为科学研究前沿,是在民间科学家那儿。他们的发现与研究,一定是领先于军方的。
当项目进展到一定程度,军方认为可以立项进行武器研发制造时,再与相关方签约、开始保密。这时项目研发团队如果不想把成果做武器,而想做民用时,政府通常也不会阻拦——虽然项目由政府资助,但产权仍属于项目团队。政府资助就是一笔grant(拨款),而不是budget(预算),没有附加条件。支持了创新,政府就达到目的。
谈借鉴
要敢于做没做过的项目
记者:国内要复制DARPA的成功,简单照搬似乎不能解决问题。
黄晓庆:除了看得见的举措,国内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差异。我在美国参与过DARPA项目,回国后参加过不少科技项目评审。对比之下,国内无数项目一看就“长得很像”,因为大家都做国外做过的项目,如果之前没人做就会担心做不出来;而DARPA定位极具前瞻性,要申请建立一个它的项目很难,因为必须经过严格论证说明是没人干过的、是全球科技最前沿的,强势占领创新制高点。只要做成可能性超过50%,又值得做的就会立项。这需要敢于尝试的胆量,也需要不急功近利的心态。
记者:四川能否借鉴相关经验?
黄晓庆:四川是军工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建立类似机构当然可能会有巨大的收获。信息产业、人工智能、能源、航空、生物科学这些四川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前沿领域,完全也可以由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主导,建立“四川版”DARPA机构推动研究。
谈人才
要吸引最牛的人来工作
记者:您提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DARPA没有自己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而是在项目建立后找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加入。
黄晓庆:DARPA吸引人才的方式,和谷歌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共同做到了两点:重视人才遴选,只吸引最牛的人来工作。谷歌有优厚的收入和免费吃饭、按摩等让你都不想回家的良好福利;DARPA项目资金并不算很多,但它的项目有很高几率纳入国防部采购清单,或被民间风险投资看中,这也对人才构成很大吸引力。而一旦形成牛人聚集的氛围,本身就对其他人才构成巨大吸引力。
另外是做好跨界沟通,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