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最高科技奖首授军工专家 22名获奖者平均年龄82岁

2017-11-13 阅读

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孙自法摄 孙自法 摄

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孙自法摄

最高科技奖首授军工专家 22名获奖者平均年龄82岁

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雷达专家王小谟院士。孙自法摄

原标题:最高科技奖首授军工专家

今天上午,设立于新世纪伊始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迎来了第十三届获奖者——王小谟和郑哲敏院士,他们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的第21位和第22位得主。

从2000年开始,我国对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科技工作者颁发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2年度是该奖产生以来的第13个年头,除了2004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及2002年和2006年有一位院士获奖外,其余年份都有两位院士获此殊荣。

法晚记者整理这22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的资料发现,13年来,中国首次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军工装备专家——“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此外,有16名获奖者年龄在80岁以上,占总获奖人数的73%,大多数院士有海外求学经历。在获奖领域方面,医学、化学、农业及生物学相对较多,这三类共有9位院士入选。

年龄 获奖时平均82岁

法晚记者统计发现,从获奖时的年龄来看,自2000年创立“国家最高科技奖”至今,22位获奖人中,得奖时年龄超过80岁的有16人,70—80岁之间的5人,低于70岁的仅1人。

法晚记者统计22位院士获奖时的年龄,最大的是我国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和2011年获奖的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谢家麟,获奖时都是91岁,最小的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王选,时年64岁。

今年获奖的王小谟院士为74岁,相对还是较为年轻。

而7成多的获奖者集中在80岁以上,22名获奖者获奖时的平均年龄是82岁。

此外,记者还发现,在22位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中,他们获奖的时间与他们从事研究所取得成就的时间差都在10年以上。其中有一半的人数时间差集中在20—30年,有8位院士的时间差在30年以上。

学科 最高奖首授军工专家

法晚记者梳理发现,从13年的奖励情况来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都有涉及。

2012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中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院士。这也是中国首次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军工装备专家。

其中,医学、化学、农业及生物学相对较多,这三类共有9位院士入选。

记者发现,航天、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也是国家近几年发展的重点。这与近几年我国航天科技在国际上地位的提升不无关系。在航天领域,2003年,航天科学家王永志获得最高科技奖,在2009年,著名航天科技专家孙家栋也获此殊荣,而当年另一位大奖得主谷超豪,也为我国尖端技术特别是航天工程的基础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稀土开发也是近几年国家的重要课题,为我国的稀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徐光宪,于2008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国家最高科技奖也是对能解决国内民生重大问题者的一种奖励。记者发现,有三位农业专家获此殊荣,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小麦之父”李振声。

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工作50多年来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小麦之父”、中科院院士李振声则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

地域 江苏最盛产“最高科技奖”

在22位已经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院士中,江苏籍最多,为4名。

其次,出生地比较集中的是辽宁,共有3名院士。

如果以经济区域划分,1/4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出生地为长三角地区。

而这恰恰与我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分布有着惊人的相似:1955—2011年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在全国29个省区,其中长三角地区最“盛产”两院院士,堪称“院士摇篮”。

历年获奖人物及获奖时年龄

2012年

王小谟 (1938—,国产预警机事业开创者、奠基人) 74岁

郑哲敏 (1924—,应用力学和技术科学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88岁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