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加大力度培养体育产业人才

2016-09-15 阅读

笔者在12日《湛江日报》“港城动起来”讨论文末提到,“我市的体育产业发展还不够快,其所蕴含的巨大潜能也还没有被充分激活”。在笔者看来,湛江要打造成为充满活力的运动城市,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施力点,是要想方设法扩大我市体育产业规模,促进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发展。那么问题来了:能促进体育产业跨越发展的那把“钥匙”,到底是什么呢?

昨日看了关月先生的《打造运动城市要让“重视”先行》,文章通过举例论证了“体育运动”在我市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的情况,并提出了要打造运动城市,先要从教育系统入手,从体育课“转正”开始(据9月13日《湛江日报》)。这一观点令笔者大受启发,或许促进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其中一把“钥匙”,我们可以从体育教育中找到——加大力度培养体育产业人才,以人才优势驱动产业升级。首先我们要明确,体育产业人才与体育竞技人才是有很大区别的,他们可能体育运动的水平不是很高,但他们在本土体育产业管理、体育明星打造、赛事招商组织、体育影视推广、体育旅游规划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造运动城市,振兴体育产业是重头戏。从目前来看,湛江要扩大体育产业规模,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首先,是简政放权,最大限度为体育企业“松绑”,鼓励支持体育协会和市场化的体育组织,给它们成长空间,让它们多举办开展体育赛事,带动和刺激市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举办开展体育赛事,看起来很简单,实际操作中却并非如此。如果没有优秀的体育产业人才参与其中,赛事的组织、宣传、招商、互动等可能都会面临困境。试想一下,如果举办一项赛事,事前宣传做不好,招不来商家,引不来观众,现场稀稀拉拉,赛后差评如潮,这样的赛事能“带动和刺激市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吗?

扩大体育产业规模的第二个重要途径,是盘活、用好现有体育设施,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在更好服务群众的同时提高自我运营能力。“向社会开放”容易,我市目前已经有84个公共体育设施免费、低收费向群众敞开大门,但是提起“提高自我运营能力”,恐怕会遭遇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这其中的关键,还是因为缺乏体育产业人才。很多公共体育设施采取的是“放羊式”的管理,大门一开,只管时间到了关门就行。这样的“放而不管”绝对谈不上“用好”二字。很多学校之所以不愿意向外开放校内体育设施,怕的也是管理的问题,怕出安全事故,怕体育设施损坏。如果我们能有专业人才去管理维护这些体育设施,去让这些体育设施产生出更多附加价值,那么会不会更自觉主动地去“开门”呢?

最后要提到的,是扩大体育产业规模中最直接也最困难的一点——优化市场环境,支持体育企业成长壮大。平时大家逛街应该会发现,湛江市内能叫得出名字的体育品牌,基本上都是国内外的“大牌”。是的,我们缺少有足够市场竞争力的本土体育企业。要培养本土体育企业成长壮大绝非易事,关键还是落在了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上来。只有培养出了能创新、敢创新的体育产业人才,闯出一条差异化竞争的道路,本土体育企业才能突出重围,在本土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特别是体育服务行业,更是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多市民经常参与体育锻炼,随之而来的体育服务需求也在扩大,受伤复健、健身娱乐、户外拓展等都是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亟待有创新意识的体育产业人才投身其中,去挖掘、去开发。

湛江在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上,是有优势的。正如关月先生文章中所指出的,“我市有岭南师范学院等高校,每年都能培养出一批体育教育人才,我们大可以深化与岭南师范等的合作,共同探寻更多有创意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当然,我们也可以与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加强沟通合作,在“体育+海洋”“体育+医疗”“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营销”等方面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有想法、敢创新、能落地的体育产业人才,以人才优势驱动体育产业升级。

把湛江打造成充满活力的运动城市,振兴本土体育产业是着力点和重头戏,其基础就在体育产业人才的大力培养。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