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文化研究会组织会员寻访东坡踪迹
儋州新闻中心消息 为了体验东坡海岛生活,挖掘东坡文化,9月9日,市东坡文化研究会组织会员与“东坡粉丝”到海口、澄迈等地寻访东坡踪迹,收集、整理东坡居琼文献资料,感受大文豪的海南情怀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从惠州被贬到海南岛昌化,即今儋州中和镇安置。62岁的苏东坡携幼子苏过从徐闻登舟渡海,苏东坡历尽千辛万苦渡过白浪滔滔的琼州海峡在澄迈县老城通潮阁登岸,随即到琼州府报到,在今琼山府城逗留10余天,然后沿着像“月半弓”的海南西北部海岸线行走赴儋州。途经临高苏来村、儋耳山等到达儋州。苏东坡被沿途秀美的风光所吸引,忘记了自己旅途的劳顿和罪臣之身,信手拈来写下来《儋耳山》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当天,“东坡粉丝”在海口拜谒了苏公祠,感受了浓厚的人文胜景。苏公祠是一座园林式庭院,祠堂、绿树、鲜花错落有致,溪涧曲径,泉水叮咚,园内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轩等东坡遗迹。“浮粟泉”相传是苏东坡在此发现的为老百姓选址打的一口井。泉水纯净,清澈透亮,味道甘爽,素有“海南第一泉”美称,现在井中泉水仍丰沛,清澈见底。 澄迈县通潮驿是海南的一个古渡,岸边建有一个驿阁,因“潮水依城”,故名“通潮阁”。苏东坡渡海两次经过这里,在通潮阁里休憩,被“白鹭翻飞”“晚潮没青林”的景观所感染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澄迈通潮阁》。“通潮阁”曾经成为古澄迈八景之一,因年久失修,目前“通潮阁”已坍塌,荡然无存,一片荒芜。“东坡粉丝”不无感慨地说:“真是太可惜了!文化是城市旅游的灵魂,一首诗词往往可以彰显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希望有关部门加强文物保护,打造文化品牌。”
当天,会员们还参观了澄迈红树湾“东坡书堂”。(记者王敏权 见习编辑王艺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