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化人 拓展红色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中生死大营救场景再现。资料照片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馆内展示。赵霞摄
市民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里参观学习。资料照片
本期主题
以一大批博物馆、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场馆,是我们在革命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发挥好红色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对激发民众爱国情怀、凝聚社会共识、弘扬正能量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让众多的红色场馆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更大作用?5月7日至8日,由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发起,本报与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社科院共同主办,绵阳市委宣传部、绵阳市社科联等单位承办的“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在绵阳召开。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30余位专家学者,与全国各地的30多家红色场馆的负责人,围绕红色场馆社会教育功能发挥、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等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研讨,并达成《红色场馆教育功能·绵阳共识》。(记者 李晓东 危兆盖 整理)
四川:红色场馆教育功能的绵阳共识
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供图
2016年5月7至8日,由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发起的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在四川省绵阳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3名专家学者和30个场馆负责人,围绕社会教育功能发挥进行了深入研讨,达成以下共识。
一、红色场馆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物态载体
红色场馆传承的精神深深植根于祖国优秀文化,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是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反映,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兰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崭新表现。这些精神不断强化和提升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二、红色场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平台
红色场馆所诠释的精神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弘扬红色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三、红色场馆是世界认识中国的特有文化品牌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维护文化的差异性和民族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今天,红色场馆已成为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成为世界人民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品牌。
四、红色场馆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红色场馆的陈列展示内容,凝固了革命精神,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超越时空、感知史实的客观载体,诠释着革命先辈和当代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革命精神和道德诉求。所以,红色场馆要在新形势下,更加有效地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的历史教材。
当今中国社会进入了变革转折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会议达成共识,成立红色场馆社会教育联动机制,共同承担起历史使命,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宣传者和践行者!
二〇一六年五月八日于四川绵阳
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代表发言集萃
李后强(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
红色场馆要大力培养创意、研发和营销推广人才,加强文化资源与创意的设计,旅游发展的跨界融合,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让场馆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变成发展的动力、发展的优势。可以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制作一些微电影、小动漫进入手机屏幕,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力量。
颜晓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少将):
要充分发挥红色场馆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独特功能。要将红色场馆建设纳入国家记忆工程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在国家记忆中永存。要将红色场馆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体制机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方向,本着政治性、公益性、教育性的目的,更好进入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在建设“内容+平台+终端”的新型传播体系中创新红色场馆建设。红色场馆要在加强实体建设的基础上,从实景空间进入网络空间,从线下走进线上。
陶文昭(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让地震纪念馆更好地发挥作用,要让抗震精神“活”起来。如何“活”起来?要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相结合,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结合起来,与新的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与我们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相结合,全面激活我们的精神。
沈传亮 (中央党校党史部三室主任、教授):
红色场馆是留存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是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形式,是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渠道。遍布神州大地的红色场馆,是中华民族精神地图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红色场馆建设要特点鲜明,要资源共享。建议成立一个红色场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共通。要办好红色场馆,不仅靠资金投入、技术设计,更需要靠人力资本的研究投入,建议成立一个国家级的红色场馆研究中心。
史吉祥 (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系教授、中国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红色场馆要科学搜集文物和科学展陈,让观众能够更真切地去感受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红色场馆讲解员要擅长讲解,将介绍的内容内化于心,做到讲解游刃有余,挥洒自如。
高中伟(四川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授):
要加强理论研究,国家应该从立项、人才培养、推广等方面加大对党史研究的支持力度,要加强系统研究,不断将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要大力推进红色文化事业和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一批红色文化教育爱国主义基地。要大力推动红色旅游,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要开展红色文化进社区、进乡村普及工程,将红色文化日常化、大众化、具体化。要充分用好新媒体,实施红色文化全媒体传播功能。
杨先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红色场馆具有大众化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要以红色文化、基因、精神和丰厚的营养来滋养人民群众的智慧、情感、道德、人格。红色场馆应充分发挥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的优势,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契合上下功夫,以此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影响力。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简介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再造一个新北川,北川老县城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以下简称地震纪念馆)作为灾后精神家园重建的“一馆三地”的龙头项目建设。地震纪念馆于2013年5月9日正式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截至目前,地震纪念馆已累计接待社会公众超过1000万人次,单日接待最高量达3万人次。
地震纪念馆包括室内场馆和室外遗址两部分。室内场馆包括主馆(地震纪念馆)、副馆(地震科普体验馆),室外场馆包括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沙坝地震断层、唐家山堰塞湖遗迹,地震纪念馆具有纪念、展示、宣传、教育和科研功能。地震纪念馆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社科普及教育基地等22项荣誉,已经成为展示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
地震纪念馆充分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防震减灾实训、防震减灾知识“五进”、“七一”开展“重温党的历史、弘扬抗震精神”、面向中小学生举办“地震科普杯”征文绘画比赛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地震纪念馆与多个中小学校共建教育基地,主要围绕弘扬抗震救灾精神、爱国主义教育、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等主题展开。与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共建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与台湾“9·21”地震教育园区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同北京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院校的合作项目正稳步推进。地震纪念馆先后参加了国际公众减灾论坛、“地震防灾大三角”国际研讨会、国际应急管理减灾体系建设研讨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等2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639个科研团队前来参观考察。(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