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红色场馆”传递社会正能量

2016-05-04 阅读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2”特大地震8周年前夕,“‘5·12’地震纪念馆杯”社会主义价值观主题绘画巡展在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拉开帷幕。从全市各县(市、区)672所学校5万多件作品中遴选出来的204幅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特色彰显的绘画作品,吸引了5000多名师生观看。师生们纷纷表示:看了这些画作,自己在感动中又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这只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大力拓展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缩影。自2013年5月正式开馆以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不断释放强大的辐照效应,在弘扬抗震精神、讲述感恩故事、激发爱国情怀、实现强国梦想的社会教育活动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已成为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对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已累计接待社会公众1100多万人次。

  据了解,为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几年来“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持续不断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在每年的五一、国庆、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实现中国梦精神动力”大型签名活动、“重温党的辉煌历史,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共谱中国梦绵阳篇章”系列活动,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实训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传承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了众多参与者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

  同时,纪念馆坚持举办各种专题培训,至今已在地震纪念馆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中心举办各类地震科普教育活动60余次,雅安地震灾区百名教师、香港理工大学学生等先后参加了防灾减灾专题培训。纪念馆还与成都《时代教育》杂志联合举办中小学生“安全芯”培训,来自绵阳城区各学校的1000多名学生参加了专家讲座、现场演练、亲子游戏等活动。

  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教育工作,2015年5月,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主办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社会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国防大学、省社科院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参加了研讨,并发布了《北川倡议》。同时纪念馆还与多个单位建立了长效机制,每年定期组织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学校学生、部队军人、社区群众等到纪念馆纪念、参观和接受教育。“地震知识进学校进社区”、“地震纪念馆杯”征文绘画比赛等等,也都在社会上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力。

  “拓展和发挥灾难性纪念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李明泉告诉记者,“‘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作为国家级灾难性纪念场馆,担负起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日常化、具体化、体验化,使之成为全社会群体意识和共同行动的特殊职责和神圣使命,已经成为了一个‘永久的价值场’,值得赞赏。”(杨檎 绵阳日报)

  原标题:“红色场馆”传递社会正能量

相关新闻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