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新华社打开了中国历史影像宝库

2016-10-02 阅读

  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摄影学博导胡武功:新华社终于出手了!几十年来,不少影像学者,都知道其实中国摄影的宝库就在新华社,那里有一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历史的完整记录。《国家相册》虽然只播出两期,已经出现太多我们没有见过的照片。尤其是《一个不能少》的播出,终于证明我们的判断:新华社记者一直在清晰地、不间断地记录这个国家每个角落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行为!现在每周盼《国家相册》播出。估计播出一千集,新华社的好东西还藏在最深处。陈小波的陈述方式中性、不温不火,但是绵里藏针,该说的都说了。“窥一斑而知全豹”,对《国家相册》,我们充满期待。

  影像学者冬瓜:新华社这次真的要把中国历史影像宝库打开啊!只三集就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了。建议最好一周两期!

  山西电视台主持人段俊梅:新华社把粮库变成美酒了。醇!多弄点儿。你们的作品完全符合古人所说“大像无形,大音稀声”的美学观,又有“于无声处”的意味,太高级了。

  电视剧导演郭大群:新华社最近的作品,绝望到自己无法企及,对自己绝望。“令人绝望”是我们圈子里的一个夸张的形容,是由衷佩服某个作品时不好意思直接夸赞,但又从心里佩服的时候用的。

  电视导演郭大群第二次留言:我深刻感觉到“于无声处……”的意味,太佩服你们把一切做得那么不露声色,又全都包在其中。有好团队是幸福的,有好领导带队是幸福的。我特别期待绝望下去,因为看完片子我总在大口换气。

  中央电视台制片人张利箭:这两周,我们多媒体工作室每周五下午的业务学习几乎变成《国家相册》研讨会。国社的《红色气质》还没有完全消化,还没琢磨透,李柯勇导演的手记一册难求,还没轮到每个人读完,《国家相册》又来了。年轻人说:我们没有中国照片档案馆,没有那么多宝贝。差距仅仅如此吗?我们有那样的立意、角度、深厚的历史知识、文字撰写者、后期制作吗?继续观片,继续研讨。

  中组部柴平武:昨天看了扫盲一集,一下让我想起我妈妈识字的情形。六十年代,公社办起识字班,我妈和我两个舅舅每天晚上去夜校学习,学得可高兴呢!《国家相册》的作用之一就是唤醒回忆吧。比如我,要不看这期微纪录片,早就忘了我妈我舅舅他们识字这回事了。

  女军人沈玲:谢谢新华社的团队!你们辛苦挖矿:为国家挖掘最珍贵的影像宝藏,为民族呈现最感人的历史记忆!从此,我可以像追星一样追《国家相册》的每一集了。

  影像学者潘科先生:从新华社微电影中,能明显感觉到有一伙不断观察、思考的同仁,尽管做事不易,却费尽心机贴近初心,这已经很让我感动了。

  网友快快乐乐:老照片记录了一段足迹,看着看着,忍不住热泪盈眶。

标签:
  • 版权声明:本站原创文章,由联合播报发表
  • 转载请注明:联合播报
联合播报是光华通讯社集团主办的视频网络电视台,设置100多个节目频道,24小时全球轮播,点播,影响力十分显著,是企业宣传的绝佳载体,欢迎合作,欢迎播放广告。00852-97961990 97969277

分享到: